庄子德充符08及解说

庄子德充符08及解说

2024-11-25    26'07''

主播: 爱心永驻🐴

0 0

介绍:
庄子·德充符 08  哀公曰:“何谓/才全?” 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 “何谓德不形?” 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吾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参考译文: 哀公说:“什么叫做‘才全’?” 孔子说:“死、生、得、失,穷、达、贫、富,贤和不肖、毁、誉,饥、渴、寒、暑,这都是事物的变化,运命的流行;好像昼夜的轮转一般,而人的知见不能揆度它们的起始。了解这点就不足以让它们扰乱了本性的平和,不至于让它们侵入我们的心灵。使心灵是安逸自得而不失怡悦的心情;使日夜不间断地随物所在保持着春和之气,这样就能萌生出在接触外物时与时推移的心灵。这就叫做‘才全’。” 哀公说:“什么叫做‘德不形’?” 孔子说:“水平是极端的静止状态。它可以为我们取法的准绳,内心保持极端的静止状态就可以不为外境所摇荡。德,乃是最纯美的修养。德不着形迹,万物自然亲附而不肯离去。” 有一天哀公告诉闵子说:“起初,我以国君的地位治理天下,执掌法纪而忧虑人民的死亡,我自以为尽善尽美了。现在,我听了至人的言论,恐怕我没有实绩,只是轻用我的身体,以致危亡我的国家。我和孔子并不是君臣,而是以德相交的朋友。”庄子德充符08解读(一)哀公曰:何谓才全? 鲁哀公听孔子这么说,就问了,怎么样才叫作“才全”呢?注意啊,才就包括了智慧、学问。再说修养 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孔子这几句话都是相对的。“死生”相对;“存亡”就是得失,成功与失败;“穷达”,“穷”就倒霉,没有钱当然属于倒霉啦,“达”就是通达,样样得意;“贫富”,有财富与贫穷;“贤与不肖”,好人与坏人;“毁誉”骂你的,恭维你的;“饥渴寒暑”,等等。这些外界的影响都属于世事之变,这些变化的现象也都是人生境界会遭遇到的,就叫作人世。在人生的道路上,这些现象的变化会随时出现。那么,这些遭遇到的人世变化,有没有主宰?是上帝给你安排的吗?还是菩萨给你安排的?还是阎王给你安排的?都不是,而是无主宰。那么,你说自然而来吗?也不是,“命之行也”,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一股力量,而使自己遭遇到的。你们研究过佛学的就知道,这个“命”,就是fo学所讲的业,善有善业,恶有恶业。“行”就是fo学所讲的,色、受、想、行、识“五阴”的那个“行”,“行”也就是动,这股力量永远在运行转动。这股力量并无主宰,也非自然,而是一切唯心的,唯自己心所造的。所以,生命是自己造的,这股力量永远在转动,在生命存在的途程上,使你自然遭遇种种的变化。 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 他说,这些现象,白天过了是夜里,夜里过了又是白天,所以“日夜相代乎前”,日夜交替变化摆在我们前面,“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但是我们找不到生命力量及宇宙万有变化开始的起点。白天跟黑夜是哪里来的呀?上帝造的吗?没有,不是上帝造的。上帝是什么人造的呢?他说,“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你的智慧没办法参透这个最初的动能是怎么来的!如果你参透了这个本源呢,就叫作得道了。 这一篇庄子所讲的故事,一般人根据后面的一篇所谓寓言,认为这些都是假托的。是不是假托呢?等讲到寓言的时候再来讨论。现在我们姑且把它当成一个假托。 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 我们一般人,被时间空间所限制,自己心里永远得不到解脱,得不到自在,始终被外在的环境障碍住了,因此达不到“滑和”的境界,也就达不到一个祥和、安适的境界。勉强用佛学的名词来解释,就是达不到身体的自在和心灵的解脱。因此说,“不可入于灵府”。“灵府”在《庄子》这里才出现,一般人把它解释为心。不过,不是我们心脏的心,而是讲心的体,所谓包罗万象,都是唯心所造,庄子把它称作灵府。后来道家以及道教,就用了这个名称,把所谓天人的境界,得道的境界,叫作灵府。以后又加上宗教的色彩,在道教里把灵府描写成天堂,再有各种各样的述说。实际上,庄子借孔子口中所讲的灵府,就是心灵的意思。所谓“不可入于灵府”,就是不能升华到心灵解脱的最高境界。 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 这个“兑”字古同“悦”。假使一个人的修养,到达了随时随地都在和平愉悦的境界,心中没有烦恼,没有悲忧痛苦,“和豫通”,流通和豫之气,与天地相通,入于灵府的境界。“而不失于兑”,一天到晚,都是愉悦的,那就是道家修仙,习得长生不老之法的名言:“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要学神仙,没有别的方法,只生欢喜不生愁。能够随时随地保持心境在愉悦的状态,没有忧愁烦恼在心中往来,自然可以到达神仙的境界。 《德充符》是讲道德的充实,现在由孔子的口中讲到才德,真正有道德的人,才、德、学三样具备。道德行为都修到充实,他的才能也是天才了,就是古人所谓的仙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认为人可以修成人仙,肉体生命永远存在,长生不老,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至于这个仙才,在中国文化里也有一句话:“此身无有神仙骨,纵遇金仙莫浪求。”如果不是神仙的材料,纵使遇到金仙也不可以乱求。“浪”就是乱的意思。当然,你求也无妨,不过不会成功的。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科学上、物理上,常用“水平”这两个字。水平这一句话,首先出现在《庄子》。“平者,水停之盛也。”他说这个水真正平了,就不流了,所以叫作水平。水有一点点倾斜就会流动。“其可以为法也”,所以打坐修道达到此心定下来,不一定盘腿,而是这个心像止水一样,不流动了。什么叫作定?什么叫作道的境界?古人形容只有四个字,“止水澄波”。像水一样停止不流,像秋天的寒潭一样平静。在台湾地区这里,我没有出去走过,没有看见,像我们江浙一带,水绿山青,古人的诗,“为爱名山入剡中”,就是形容这一带的山水。这种一清到底的水,就叫作澄波。有时候看到水不流,是碧绿的青颜色,但不是死水喔!死水的绿看不到底,那是有毒的。活的水发青绿色,同树一样,那非常好看。看了这一种水,心境自然会清凉了。 所以说,水平不流,如止水澄波,人能做到,“日夜无郤”,日夜都是在这种境界上,就是道德的修养。庄子很明显地告诉你方法,此心如水,不流了,杂念妄想都没有了。喜怒哀乐的水不流了,但又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了喜怒哀乐,但是它止水澄波,不流。 fo经告诉我们静坐的方法,开始像一杯水一样,这一杯水是浑浊的,慢慢自己感觉到了,不静坐还好,一静坐以后,思想杂念反而特别多。有人问佛,fo说这是当然,一杯水摆在那里,看不到泥渣,等到慢慢澄清的时候,就看到灰尘泥渣。慢慢澄清久了,灰尘泥渣都澄到底了,然后滤掉这些泥渣,水完全变清了。那是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讲的,庄子所在的时代当然比他晚一点,但那时中印文化还没有交流。庄子讲出这个方法,“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要人们效法水平,止水澄波,心境慢慢地修养,道德就充实了。庄子这个说法,与释迦牟尼所说却是相同的。 “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内在的心境,永远保持这个境界,而不受外界的影响。外面的境界不管如何,骂你也好,恭维你也好,乃至得意、失意也好,此心水平不流。如果说,打坐时或者做得到,做事的时候就做不到了,那不算数。要能够入世,要能够做事,喜怒哀乐都有,而自己那个心境的修养,像一杯清水摆在那里,没有动过。所以有这种修养,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从外形上是没有办法了解的。玄奘法师有八个字说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道德的修养,到达这个“成和”的境界,就是《中庸》所讲的“中和”的状态,换句话说,这才真正成就了和平,心境的平和。修不是修道的修,而是这条修长的路,这个希望和前途,这个才叫作内德修养。所以,内在有这种道德的修养,“物不能离”,不管外界万物如何扰乱你,你始终没有离开这个凝定、祥和的境界。孔子讲到这里,回答了鲁哀公有关哀骀它的问题,告诉他,哀骀它是有道之士,说明了什么叫才全,什么叫德全。换句话说,在《庄子》的文章里,孔子在对鲁哀公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