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大宗师03及解读

庄子大宗师03及解读

2024-11-29    39'09''

主播: 爱心永驻🐴

44 0

介绍:
body{padding:15px;font-size:16px;} h1{font-size:22px;line-height:155%;} h2{font-size:21px;line-height:155%;} h3{font-size:20px;line-height:155%;} h4{font-size:19px;line-height:165%;} h5{font-size:18px;line-height:165%;} h6{font-size:17px;line-height:165%;} p{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10px;line-height:175%;} img{max-width:100%;overflow:hidden;} a{color:black;} body{padding:15px;font-size:16px;} h1{font-size:22px;line-height:155%;} h2{font-size:21px;line-height:155%;} h3{font-size:20px;line-height:155%;} h4{font-size:19px;line-height:165%;} h5{font-size:18px;line-height:165%;} h6{font-size:17px;line-height:165%;} p{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10px;line-height:175%;} img{max-width:100%;overflow:hidden;} a{color:black;} body{padding:15px;font-size:16px;} h1{font-size:22px;line-height:155%;} h2{font-size:21px;line-height:155%;} h3{font-size:20px;line-height:155%;} h4{font-size:19px;line-height:165%;} h5{font-size:18px;line-height:165%;} h6{font-size:17px;line-height:165%;} p{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10px;line-height:175%;} img{max-width:100%;overflow:hidden;} a{color:black;}庄子·大宗师 03  古之真人,其状/义é而不朋bēng,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gū/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bǐng乎/其似喜也,崔乎/其不得已也,滀chù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也,謷áo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mèn乎/忘其言也。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参考译文:古时候的 “真人”,神情嵬峨而不矜持,好像不足却又无所承受;态度安闲自然、特立超群而不执着顽固,襟怀宽阔虚空而不浮华;怡然欣喜像是格外地高兴,一举一动又像是出自不得已!容颜和悦令人喜欢接近,与人交往德性宽和让人乐于归依;气度博大像是宽广的世界!高放自得从不受什么限制,绵邈深远好像喜欢封闭自己,心不在焉的样子又好像忘记了要说的话。 把刑律当作主体,把礼仪当作羽翼,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用道德来遵循规律。把刑律当作主体的人,那么杀了人也是宽厚仁慈的;把礼仪当作羽翼的人,用礼仪的教诲在世上施行;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的人,是因为对各种事情出于不得已;用道德来遵循规律,就像是说大凡有脚的人就能够登上山丘,而人们却真以为是勤于行走的人。 所以说人们所喜好的是浑然为一的,人们不喜好的也是浑然为一的。那些同一的东西是浑一的,那些不同一的东西也是浑一的。那些同一的东西跟自然同类,那些不同一的东西跟人同类。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具有这种认识的人就叫做 “真人”。真人的境界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 “滀乎进我色也”,就是对社会的贡献。“滀”是形容词,就是对社会贡献了一切。“进”就是贡献,有所奉献出来。“色也”,态度觉得很当然的,没有一点要人感谢的心态。“与乎止我德也”,与你共同做事,到了相当的时候,就退出了,停止了,这是德,因为不能再帮下去了。如果再帮下去,历史上有一句很了不起的话,就是功高震主,很多人因为不懂这个道理,最后都被杀头、抄家。本来是很好的,功劳太大,道德太高,学问太好,到某一个时候赶快要溜,否则功高震主,下场就不好了。“与乎止我德也”,道家的人,到某一个阶段,他晓得该撤退了,就是恰到好处。天下事不能圆的,太圆满就要爆掉了,所以功高就必须要退。 “厉乎其似世乎!”处世的态度很庄严,很慎重,态度做法,一切都很严厉,表面上跟着一般世俗的走,但他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世俗的需要。道家有这样修养得道的人来处世,所有的条件都具备。“警乎其未可制也”,“警乎”等于傲慢,真正的傲慢,但是傲慢到什么程度呢?到看不出来那个程度,像是绝对的谦虚。谦虚傲慢之间,到了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的程度。所以永远不出来的,永远不担任任何名义的,“未可制也”,他不属于任何范围。“连乎其似好闭也”,虽然如此,他做人做事“连乎”,处处自己有个范围,表面上看起来很固执,“其似好闭也”,实际上不是固执,是为人处世的方法。一个人处世,如果自己没有范围,结果当然是不好。因此,得道的人自然懂得人生,懂得处世。 “悗乎忘其言也。”“悗乎”,形容他使大家都佩服敬仰,所以忘记了他所讲的理论,因为道理已经深入人生,个个都做到了。因此之故,道家的人不著书,也不立说。不过呢!庄子也写了那么多,老子也写了五千言。所以,后世的人就笑过,所谓忘言之道,本来自己不要说话的,等于佛所说的,不可说,不可说,看来似乎只有释迦牟尼佛高明一点,自己没有动手写过一个字,要写的都是学生徒弟们写的,老子跟庄子都逃不了责任。白居易有一首诗就笑老子:言者不智智者默,此语我闻于老君。若说老君是智者,如何自著五千言。 肯说话写文章的人,是笨人,言者不智,没有智慧,真的大智慧的人,不说话。这个话是老子说的,假使老子真的是大智慧,为什么还要写五千言《道德经》呢?汉宣帝与丙吉 下面一段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先提一个历史的经验与理论。中国历史上的光辉时代,一个是汉朝的“文景之治”,汉文帝、景帝父子两人,在政治上最了不起。另一个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宋、元、明,没有特别可提的。到了清朝可提的是所谓康、雍、乾盛世。从康熙到乾隆,父、子、孙三代之间,文治武功都了不起,值得钦佩。可是历史上这些时代,真正思想的指导者是道家,尤其是老庄。所谓文景时代,好用黄老,文景的政治,是黄老思想所指导。 历史的经验,内容太多了,在此我们只提出纲要,但是由此纲要就引出来另一个大问题。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过程中,究竟是哪一家指导思想,使天下得太平,历史起光辉?这不仅仅是为了研究过去的历史,而是为了要开启二十一世纪的历史,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问题。青年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不是为了读《庄子》研究古书,古书何必研究呢?我们所谓温故而知新,是要启发未来的思想,那才是重要的。 其次,我们提出来历史上一个关键之处,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在历史文化上,都认为政治思想的主题是黄老,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八个字:“内用黄老,外示儒术。”黄老是放在口袋里用,外面招牌上挂的是孔孟的儒家思想。这八个字就是我们中国政治思想史,是历史上的大秘密。它的重点在哪里?前面说过,就是最后谥号的定评。历史上谥号“宣”的好皇帝,像周宣王、汉宣帝、唐宣宗、明宣宗等,没有几个!死后谥号“宣帝”“文帝”,都是了不起。当然不希望将来再有献帝,国家都献给人家。还有哀帝就太悲哀了,那都是值得哭的。有些短命死了,就叫殇帝。所以看了帝王的谥号,就明白那个时代,读历史要懂这个。 汉宣帝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出生在牢里,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出生。把他培养到当皇帝的,是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人,就是后来当他宰相的丙吉。这个宰相,看起来很窝囊,牛喘气了,他去管,其他的事他都不大管。如果读历史不深入,会以为丙吉没有什么了不起。丙吉一辈子没有管过大事,好像没有作为,但他是最了不起的人。我经常说,一个汉朝的丙吉,一个五代时的冯道,都是菩萨中人。拿王安石的话来讲,都是佛的化身。 丙吉当廷尉(犹如现在法院审判长)的时候,发现了汉武帝的曾孙刘询(汉宣帝)。因为宫廷的复杂关系,宣帝的祖父太子刘据,被汉武帝逼死,他的母亲也坐牢自杀,当时他未满周岁。汉武帝曾下令,要把监狱里所有的犯人,不管老小通通杀光,结果丙吉反对。丙吉报告说,监狱里有一个小孩,是皇帝您的曾孙呢。虽然有些人犯了罪,也不应该这样杀。汉武帝同意不杀,丙吉这才雇了奶妈把汉宣帝带大。后来,汉宣帝在外面流浪江湖,处境很可怜,所以他很懂民间的疾苦,因为他是吃苦出来的。 后来汉宣帝当了十一年皇帝,只晓得自己出生很苦,至于怎么活下来的,他都不知道。丙吉虽然在朝中做官,却一声不讲。我们青年同学要学学哦!施恩勿念,自己有那样的大恩于人,皇帝等于是他培养出来的,但他从没有表示过。等到后来,那个奶妈的事情被宣帝知道了,下令调查,才查出他的幼年是丙吉的安排照料。 过了五年,汉宣帝忍不住了,这样好的人,提上来当宰相。这个时候丙吉已经很老了,心想既然找我当宰相,那就宰相吧。另有一个副宰相,对丙吉不太满意,所以丙吉都不大管政治的事,副宰相既然想抓权,就让他抓权吧!他自己只是看牛为什么喘气啦!气候好不好啦!他只管管这个事。可是丙吉不是糊涂,他是第一等高明,太平盛世做人做到如此,才真正是庄子所谓的道家。所以讲丙吉这一段历史,不要只当故事听,是要我们学如何做人的,这是对“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这两句话的说明。 《大宗师》这一篇,所提出来内圣之学,说得道的人才是所谓真人。真人的一切修养境界和成就,前面已经描述。后面接着就是一个得道的真人,内圣以后,是不是要入世起用?换句话说,得道以后是不是要修道?应该怎么修?修道就是道的用,也就是入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