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共读第11周第03天总第74天(2024.12.04)庄子·大宗师 06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yǔ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wū!恶wū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sān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zhāo彻;朝zhāo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yīng宁。撄yīng宁也者,撄yīng而后成者也。”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wū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wū讴,于wū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cān寥,参cān寥/闻之/疑始。”参考译文: 南伯子葵问女偊说:“你的年龄很大了,而面色如孩童,为什么呢?”女偊说:“我闻道了。” 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得到吗?”女偊说:“不! 不可以! 你不是学道的人。卜梁倚有圣人的才质而没有圣人的根器,我有圣人的根器而没有圣人的才质,我想教他,或许他可以成为圣人了吧! 不是这样的,以圣人之道告诉具有圣人才质的人,也容易领悟的。我告诉他而持守着,持守三天而后能遗忘世故;已经遗忘世故了,我再持守,七天以后就能不被物役;心灵已经不被物役了,我又持守着,九天以后就能无虑于生死;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心境就能清明洞彻;心境清明洞彻,而后能体悟绝对的道;体悟绝对的道,而后能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时间的限制,而后才能没有死生的观念。大道流行能使万物生息死灭,而它自身是不死不生的。道之为物,无不一面有所送,无不一面有所迎;无不一面有所毁,无不一面有所成,这就叫做‘撄宁’。‘撄宁’的意思,就是在万物生死成毁的纷纭烦乱中保持宁静的心境。” 南伯子葵说:“你从哪里听得道呢?”女偊说:“我从副墨(文字)的儿子那里得来的,副墨的儿子从洛诵(诵读)的孙子那里得来的,洛诵的孙子从瞻明(见解明彻)那里得来的,瞻明从聂许(心得)那里得来的,聂许从需役(实行)那里得来的,需役从于讴(咏叹歌吟)那里得来的,于讴从玄冥(静默)那里得来的,玄冥从参寥(高邈寥旷)那里得来的,参寥从疑始(迷茫之始)那里得来的。”庄子大宗师06解读(二)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 南伯子葵得了道以后,有一些怀疑,就问女仙:“子独恶乎闻之?”你这一套哪里来的呀?什么人传给你的? 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这个是一代传一代,就像我们听鬼故事一样。你讲的鬼吓死人,真的吗?看到了没有?没有,我表兄那里听到的。去问你的表兄,表兄说是我外婆说的。外婆说,我们娘家的老太太说的。找了半天,现在还在找。 “曰:闻诸副墨之子。”女仙说我是听副墨的儿子说的。这些名词都不可考了,后来道家都把这些名词归于民间的说法,也是譬喻,算是庄子的寓言。那么,什么叫副墨呢?下面郭象有一套注解,不过我并不太同意这个注解,因为他把所有的都归之于庄子的寓言。实际上,这个寓言是讲修道一步一步的功夫境界,庄子不过是在这里卖一个关子。 副墨之子就是黑漆桶。开始修道的时候,闭着眼睛黑洞洞的,所以称之为副墨之子。 “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慢慢宁静久了,耳根清净,一步一步功夫再修下去。静下去久了以后“瞻明”,就是庄子前面讲的,“瞻彼阕者,虚室生白”,有一点光明出现了。“瞻明闻之聂许”,聂许就是光明之间有个东西,“聂许闻之需役”,这个东西会动的。 “需役闻之于讴”,于讴,我们拿佛家比方,就是耳根圆通。等到耳根圆通以后“闻之玄冥”,完全是空的境界,空到了极点,不过还不是道的究竟。“玄冥闻之参寥”,参寥就是非常广大、远大的东西,所以后代有一个学者自称“参寥子”,算是道家的神仙,他有很多的著作。参寥子是这个人的道号,就取自庄子这个地方。 “参寥闻之疑始”,到了这里为止,等于佛家一样。你看如果研究的话,推开这些都不讲,只研究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庄子这个时代,比佛教进入中国还早很多。但是,庄子已经讲到无始之始,等于佛家讲宇宙开始的问题,是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 这个宇宙是个圆圈,所以佛家定个名称为无始之始,追究有没有一个起点,佛家有一个名称叫作“无始”。无始者,就是代表无始之始。庄子这里一个名称叫作“疑始”,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研究比较东西方的文化,就是古人所讲的“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凡是得道的人,名称语言虽有不同,弘扬这个道,虽因地区不同,但是那个道理意义相同。真理就是一个,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庄子在《大宗师》,道也传了,怎么样修道也传了,下面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