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y{padding:15px;font-size:16px;} h1{font-size:22px;line-height:155%;} h2{font-size:21px;line-height:155%;} h3{font-size:20px;line-height:155%;} h4{font-size:19px;line-height:165%;} h5{font-size:18px;line-height:165%;} h6{font-size:17px;line-height:165%;} p{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10px;line-height:175%;} img{max-width:100%;overflow:hidden;} a{color:black;}庄子·大宗师 10 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虽然,吾与汝/共之。”子贡曰:“敢问其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 jǐ ;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子贡曰:“敢问畸 jī 人?”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móu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子贡说:“那么您是依从哪一方呢?” 孔子说:“从自然的道理看来我就像受着刑戮的人。虽然这样,我们应该共同追求方外之道。” 子贡说:“请问有什么方法。” 孔子说:“鱼相适于水,人相适于道。相适于水的,挖个池子来供养;相适于道的,泰然无事而性分自足。所以说,鱼在江湖之中就忘记一切而悠悠哉哉,人游于大道之中就忘了一切而逍遥自适。” 子贡说:“请问那些不合于俗的异人是什么人。” 孔子说:“异人是异于世俗人而应合于自然。所以说,从自然的观点看来是小人的,却成为人间的君子;从自然的观点看来是君子的,却成为人间的小人。”子贡、孔子都命苦 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虽然,吾与汝共之。子贡曰:敢问其方。 子贡问孔子,那你算什么呢?孔子说我啊,上天给我的刑罚是受罪的,所谓“天之戮民”,等于说被天杀戮,活受罪。我们可以讲,人大部分如此。有一句俗语说,“死要面子活受罪”,人都是这样。那么,做圣人,像孔子一样,真是“天之戮民”。自己非常受罪的,因为要救世救人啊。这个重点反映本篇的中心,圣人之道与圣人之才,两者不可兼得。所以,由这里给我们一个人生观,就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讲的:中路因循我所长,由来才命两相妨。劝君莫更添蛇足,一盏醇醪不得尝。 古今以来,有才能、有本事的人,命不好,由来才命两相妨,这两样总是相妨碍的。这首诗也就是说明才命两相妨碍,有人有才而无运气,一辈子没有好命运。我经常说,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都在文学里头,尤其诗词里头,充满了哲学思想。像这些文学的句子,就包括了人生哲学的大观念。所以看通了以后,人生没有什么大烦恼。由来才命是两相妨,有才就无命,能干聪明,本事很大,结果给你苦一辈子,坐在那里,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是孔子说的:“丘,天之戮民也。” 有些人命好,不劳而获,他七字不好八字好,就有这个命,你没有办法去嫉妒,也不要羡慕人家。拿佛家的道理来讲,人生的观念“欲除烦恼须无我”,一个人要去掉烦恼,必须要修养到无我的境界,才真无烦恼。“各有前因莫羡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前因后果,就是才命两相妨,也不必烦恼,也不要妒嫉。因为孔子提出来“丘,天之戮民也”,所以说到这些人生哲学的问题。下面孔子的话。 “虽然,我与汝共之。” 孔子说,但是啊,不只我一个人命苦,做了我的学生,志同道合,你跟我一样生来命苦。生在一个变乱的时代,为救世救人,一定是苦命的。讲到这里子贡就问了,“敢问其方”,他说,老师您讲了半天,中间这个道理,我没有摸索到,您告诉我一个方向吧。孔子看子贡还没有懂,他只好用譬喻来讲了。 鱼忘水 人忘道 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 孔子打了一个比喻,“鱼相造乎水”,这个“造”字,我们原来受的教育,要读“操”,曹操的那个操,音相同,意义稍稍不同。他说鱼在水里,不知道有水,相当于我们人,天天在空气里头生活,不知道有空气,就是人相造乎气,鱼嘛,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我们大家都想修道、求道,道不须去求,人本身就在道里头活着。在《中庸》里头也讲到,道并没有离开人,只是人自己离开了道。《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没有一刹那离开我们,“可离非道也”,能离开我们的,因为修道才来的,那就不是道了。道是天然,自己本来就是具备的,所以人本来就在道中,而自己不知道。 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 孔子提出两个原则。一个人生活在道中,不知道有道,等于鱼活在水里,不知道有水。再引申来讲,鱼需要水,所以我们养鱼的时候,“穿池而养给”,故意挖个池塘放进水,才养得住鱼。人呢,本来有道,道本来在人这里,可是人自己找不到,就像鱼在水中看不到水一样,怎么办呢?“无事而生定”,真正打坐修定,就是说你的心里一天到晚觉得无事,心中无事嘛,就真正得定了。为了达到心中无事的境界,打坐是训练自己的初步方法,不要认为打坐就是定,就是修道。如果打起坐来,心中还是很忙,又念咒子,又搞什么气脉啊,守什么窍啊,这里守、那里守,生怕身上跑掉一块骨头那样!这不是在修道,是坐在那里心中开运动会,坐驰!那就不是道了。孔子就这一句话,把修道的方法也告诉你,“无事而生定”。真正的定,所谓做到无事,是于事无心,于心无事。这才真得到定了。定啊!并不是说你万事不管,盘腿坐在山上,心中无事那叫道,那个是半吊子道,半道。要于事无心,能够入世做事情,心中没有事,这就是功夫了。一天到晚地忙,可是心中没有事,于事无心,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过了就没有了。于事无心,于心无事,心中不留事,这样才是真做到无事。无事嘛,就是定了。子贡不是敢问其方吗?孔子就告诉他了,那么就要有定,有静定,而认得自己本有的道。因此,孔子做一个结论。 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又进一步了,开始说养鱼,必须要挖一个池,放下水,给鱼在里头悠游自在。修道,必须要做到心中无事,才生定。进一步呢,等于鱼在水里头,不知道有水,水也不觉得有鱼了。就像我们在空气里生活,活了一辈子,也不晓得空气的形象,都没有看到过。除了天冷鼻子里出气,冒一点白烟,那个还不是真的气。真得了道的人,不觉得自己有道。如果说得了道的人,自己还有个道貌岸然,或者是俨然有道那个样子,满嘴的道话,一身的道气,那就有问题了。 天之君子 人之君子 子贡曰:敢问畸人。 子贡接着又问,“敢问畸人”,“畸”跟“奇”字一样,“畸”就是单,所以学《易经》要晓得,畸数,常常写成奇数,这个字念“基”。“畸人”就是怪人,我们现在的讲法,修道的看起来是怪人,稀奇古怪的。“畸人”,单独,超乎常情的人。 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畸者就是奇数,阳数为之奇,所以得道人的行为与众不同,称为畸人。孔子说,得道的人为畸人,阳数充满,是纯阳之体。这一类的人,看起来都是怪里怪气,特别与人不同。“畸于人而侔于天。”他是不合于人世间寻常要求的人,但他是合于天道。下面孔子有个结论,这个不光是讲修道,是讲做人的道德、人生哲学。 “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不过,这四句话先要声明,年轻人不要随便拿来用,有时候人家骂你,讨厌你,你说你是天之君子,所以被人家看不起。那些认为自己是君子,是了不起的人,在上天看来是个小人。做人做得很好,汤圆一样,到处都滚得圆圆的,逢人必笑,实际上不是那么一回事。这是“人之君子”,一般人叫作君子,但是他是“天之小人”,不合于道,心肠不直。 这四句话,我们看历史上很多的人物,古今中外,的的确确有许多人,道德非常高明,可是人呢,到处的环境不合适,而且命运也不好,到处不得志。孔子当年就是这个样子,周游列国,一个便当都弄不到。哪里晓得,死后到处都是牛肉、冷猪头,拜祭他一大堆东西。所以我说,在他死后给他冷猪头吃,还不如当年给他一个热便当多好,热狗也可以。可是当时很可怜,他是人中之小人、天之君子。我们年轻的时候,也会借用的,有时候给人家搞得烦了,同学之间,你不要看我是人之小人,被你们看不起,哼!人之小人,是天之君子。 实际上,一个真正修道的人,往往不合于世法,按世俗看起来,很讨厌。但是你要知道,不是全才的人,不够格为大宗师,庄子所引的这四句话,不是指大宗师。如果是大宗师的话,是天之君子,也是人之君子,那就是有圣人之才,也有圣人之道。这里是讲,有圣人之道的人,无圣人之才,所以处世都是不高明的。 刚才我们讲的这一段故事,是孔子派子贡去给子桑户吊丧,看到子桑户的几个好朋友不但不哭,还在旁边高兴地唱歌。子贡回来报告,那么孔子就说明,这些人是得道的人,你不要拿世俗的礼法去要求他。他们已经了了生死,所以生来死去,他们看得很自然,死不过睡长觉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因此,引出来孔子讲自己,而讲修道的方向。现在又另起一段,稍稍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