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孔子改制与康有为的公羊学
主讲: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曾亦教授
时 间:2016年2月3日19:00
场所:“珞珈山-空中杏坛”微信群
主持:孙颖涛 谢艳红
曾亦教授简介:
曾亦教授,1969年6月生,湖南新化人。曾任职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经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复旦大学儒学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儒学研究会副会长。 求学经历: 199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 1994年至2000年为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从事中西哲学比较研究。1997年获哲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导师谢遐龄教授。 曾亦教授谈及自己走上儒学之路的关键转折,是在本科二三年级的时候, 听了谢遐龄老师讲《论语》和《文化哲学》的课,“当时就觉得这是我以后要走的路了。他后来也成了我读硕士和博士时的导师。” 学术专长: 先秦儒学、宋明理学、清代经学、社会理论及宗族研究 专著: 主要有《本体与工夫—湖湘学派研究》、《礼记导读》、《共和与君主—康有为晚期政治思想研究》、《何谓普世?谁之价值?》等。
讲座资料:
一、康有为与公羊学的基本理论
汉代春秋公羊学特盛,魏晋重视左传,中唐以后折中三传,嘉庆道光以后公羊学复兴,代表人物为庄存与、孔广森,刘逢禄。刘逢禄最主要的代表,标榜回到西汉,有明确今古文意识,影响到对儒家经传的解释,也影响了晚清公羊学的发展脉络,站在今文学的立场,批判古文经学。刘逢禄两个弟子龚自珍和魏源,关系现实政治,二人都以公羊学为学术基础。康有为师承无公羊学背景,多出于自身理解,后来则有廖平影响。
何休三科九旨:通三统,张三世,异外内
通三统,处理与前两朝的关系。汉代最重视,建立在秦二世而亡的基础上,如何处理与周秦的关系是最重要的理论问题。
张三世,处理王朝内部的变革问题。晚清最重视的问题,清王朝晚期重变革,从刘逢禄到康有为皆是,都以张三世为理论出发点
异外内,处理古代国际关系问题。宋人最重视的问题,由当时国际形势所决定,辽夏金蒙。
二、孔子改制说的内涵及康有为的阐释
对康有为来说,三世学说非常重要,改制学说也很重要。康有为的春秋学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延续了刘逢禄以来判分今古文经学的立场,也即以今文攻古文,将刘逢禄的基本立场推到极端,也即把一切古文经典,甚至史记、汉书等并非古文的著作,也视为古文学家的伪造。西汉哀平之际的刘歆,发掘的古文经都被认为掺入了伪造成分。
《孔子改制考》与改革更为直接,来自于公羊学通三统之说。汉人推尊孔子为素王,身虽无位,但通过作春秋立法(以《春秋》当新王),故称素王。对孔子从周的理解,一部分人认为孔子要回到崩坏的旧制度,另一部分人(公羊家)则认为不是回到周,而是要像周礼一样对前两朝进行损益,建立自己的制度。公羊家认为周礼也是在旧制度的改造上建立起来的,同理,孔子也不可能完全回到周礼,也必须改造旧制度,损周文,益殷质。周礼讲究尊卑,是为文;殷礼讲究亲亲之情,是为质。孔子认为周礼尊尊讲过头,必须加以损减,再加入殷礼亲亲的成分到自己创设的制度中,然后文质彬彬,在尊尊和亲亲之间保持某种平衡。所以孔子改制说绝对不是完全复古,而是与时俱进的。
康有为重新阐发了汉代学者所讲的孔子改制的学说,有点过度诠释,汉代学者认为孔子是在周礼基础上进行的,但康有为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孔子改制主要借鉴殷礼,但是否殷礼原样,则很难说。按照儒家说法,周人有一个政治安排是存二王后,封夏后于杞,封殷后于宋。但孔子时代,周礼崩坏,杞宋保存的夏商之礼也残缺不全。孔子所借鉴的旧礼既有真实成分,另外还有存疑的部分,康有为看到这一点,所以说托古,但把这个托古绝对化了。康有为认为孔子改制无确定的历史依据,完全是为改制杜撰的,诸子百家亦然,个个托古伪造。其流弊则是造成对中国文化的一笔抹杀。
三、康有为的公羊诠释与晚清变法理论
晚清士大夫普遍认为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孔子在晚周也遭遇很大的变局,改造周礼,借鉴旧制,成为孔子的选择。同样对于康有为等晚清士大夫来说,也意识到这种变化,从物质到制度,都需要变革。借鉴的对象只能是西方,在中西之间折中损益,创设一种新的制度。康有为变法的理论依据在公羊春秋。其变法核心思想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加以完善;不在于推翻君主制度,而是要君主立宪,限制君权,伸张民权。其重要精神在于保留旧制度的合理成分。后人则采取革命姿态,摧毁旧制度,照搬西方制度,教条主义。孔子为圣之时者,康有为效法其意,借鉴西方制度文明,来改造中国旧制度。孔子在古今之间保持平衡,康有为则在中西之间保持平衡,都符合儒家的中道精神。相对于守旧派来说,康有为比较激进;和孙中山等革命派相比,他又比较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