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山-空中杏坛第十八讲 常会营 集解与集注对道、德、仁不同解释

珞珈山-空中杏坛第十八讲 常会营 集解与集注对道、德、仁不同解释

2016-03-29    88'51''

主播: 武汉大学-珞珈山

277 12

介绍:
主题: 《论语集解》与《论语集注》〉对道、德、仁的不同解释 主讲:  常会营教授 时间:3月29日 地点:珞珈山-空中杏坛微信群 主持:夏春霞 刘海成 简介: 常会营,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研究部,副研究员;衡水学院特聘教授。兼任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北京博物馆学会、北京坛庙文化研究会、圆明园学会、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论语》学、孔子及门人弟子研究、祭孔礼乐以及孔庙和国子监历史文化。著有:《与的比较研究》(2010年7月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发表学术论文《与为学之比较》、《孔子“晚而喜易”新论》、《儒学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价值系统重建刍议》、《祭孔释奠改制思想研究》、《元明清北京孔庙释菜礼研究》、《元明清北京孔庙国子监释褐礼研究》等若干篇。 讲座资料: 常老师分三部分来讲解: ①《集注》用义理将道、德、仁、艺一体贯穿起来,彰显了程朱理学之特色。《集解》相较来说更重视前三者,也即道、德和仁,相对不重视艺,且将志道、据德、依仁看作一种由内至外层层实现的过程,强调了外在的功业,而《集注》强调了为学之道。 ②对《论语》其他论道、德、仁章节注解比较。对于“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集解》解作“仁道可大成”,主要还是就外在的功业而言。《集注》“仁者,爱之理”,将仁作为一种内在的德性来说,其实还是其理本体在人心之体现。对于“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解释,《集解》重视以“礼”言道,《集注》则重视以“理”言道。对于“吾道一以贯之”章,《集注》注重用《中庸》解之,体现了宋儒重视理一分殊,体用本末的问题。对于“不知其仁”章,《集解》以为仁道至大,故不可全名,也即认为他们三者仅得仁之一体而已。而《集注》则将仁作为一体(理)来讲的,而没有对其进行分解,有无仅在时间之长短而已。对于“子在川上”章,《集解》只是以川流比喻往者之流逝,《集注》以川流喻道体,而程子又以此窥圣人之心,认为圣人法天则地,纯亦不已,其要只在慎独,则又回归《中庸》之工夫论。 ③《集解》与《集注》论道、德、仁之比较综括。对于“道”,《集解》与《集注》所言的道都具有形上之色彩,但是,《集解》与《集注》所理解的道又具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五个方面: 1、至上性与日用性。《集解》言“道不可体”,实际蕴含着道的至上性,天道高于人道。而《集注》言“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将道从《集解》的高高在上拉近到人伦日用的层面。 2、外在的道德性与内在的知识性。《集注》对“有道”的解释是“有道之人”,更多是一种知识性的评价;而《集解》“有道德者”则更多是一种道德性的评价,一重内,一重外。 3、《集解》以礼言道,《集注》以理言道。 4、《集解》以《易传》解道,体现了汉代天道观,而《集注》则以《中庸》及自身之理学本体论解道。 5、分体性与整体性。对于“德”,《集解》认为德是有成形的,也即有形体存在的,所以能凭据。而《集注》所言的德同于得,得其道于心而不失,得的便不是成形的东西,其实即是理而已。对于“仁”,《集解》与《集注》注解之相同点是都将仁作为道之体现(之一),但《集解》更多是将仁作为一种外在的功业来看待,而《集注》则更多将仁看做一种内在的德性。通过《论语集解》与《论语集注》对道、德、仁的理解和不同解释,我们更可以看出在汉代和宋代,先贤先儒对孔子的这些哲学概念予以充分的重视和体认,并结合自身的时代特点和理论体系,对之进行了极为精彩的解读和阐发。 说明:由于上传过程中标题有字数限制,所以不得不对主讲老师的原题目进行稍微的删减,以方便完整上传。但此改动不改变题目的原意,且原题目在资料中已写明。不便之处,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