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注释:
1、挍:通“校”。2、盻盻然:勤苦不休之貌。盻,音xì。
译文:
夏代实行五十亩收税的贡法,殷商实行七十亩纳税的助法,周代实行一百亩纳税的彻法。彻就是通的意思,助就是借用人力帮助的意思。龙子说:‘收取土地税,最好的是助法,最恶劣的是贡法。’所谓贡法,就是比较一下几年中产量的平均数制定出一个固定数目。年境好的时候,粮食堆放杂乱,多收一些也不算做暴虐,可这时并不多收;遇到歉收年岁,产量还不够第二年肥田的费用,但收取赋税仍要满足那一固定数量。作为百姓父母的统治者,逼得百姓怒目以视,眼看着辛苦一年的收入,不单养活不了父母,还得借贷来交纳赋税,使得老人小孩只好饿死被填在沟渠山谷里,这又怎么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官僚贵族世代享受俸禄,滕国是一直执行的。《诗经·小雅·大田》里说:‘好雨先降落到公田里,随即也下在我的私田里。’而只有助法才有公田。由此看来,周代也是实施助法的。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