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六十一章
【经文】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译文】大国就像江海,像天下的雌性一样,万事万物都汇归于此。雌性总是以清净战胜雄性,因为雌性具有清静的性质,因此适宜处在谦下的地位。大国以谦下的姿态对待小国,小国自然就来归附。小国以谦下的态度侍奉大国,自然可以得到大国的接纳和保护。或者以谦下的态度来聚养,或者以谦下的态度取得保护。大国不过想要聚养小国,小国不过想侍奉大国。这样大国小国的愿望都能实现,而大国尤其应该谦下。
《老子》第六十二章
【经文】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欤!故为天下贵。
【译文】道是万物的宗主。善,是人所宝贵的;不善,是人所厌弃的。美好的言语可以交易,高尚的行为令人尊敬。人做错了事情,为什么要放弃他呢?既然立天子,置三卿(想要治理好天下),那么与其进献宝玉和马车,不如坐进此道。古代的人为什么重视这个道?难道不是说求则可以得到,有罪可以免除么!所以被天下的人所宝贵。
《老子》第六十三章
【经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者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译文】作为无所作为,从事无所从事,咀味恬淡无味。大和小,多和少,用仁爱来对待怨恨。克服困难要从容易开始,做成大事要从细节入手。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开始,天下的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所以圣人不做大的事,最终做成了大事。一个轻易许诺的人信用一定不足,一开始就将事情看得容易必然遭遇挫折。所以圣人尤且将事情看得困难,因此最后没有困难。
《老子》第六十四章
【经文】其安也,易持;其未兆也,易谋;其脆也,易判;其微也,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译文】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维持;事物还没有出现端倪的时候,容易谋划。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裂;事物微末的时候,容易消散。在事物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做好准备,在天下还不曾动乱的时候就预先防范。合抱的大树,产生于细小的幼芽。九层的高台,开始于一筐土。百仞的高峰,开始于足下每一点泥土的积累。
《老子》第六十四章
【经文】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无执也,故无失。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而败之。故曰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译文】有为造作一定会失败,执守固执一定会遗失。所以圣人无所作为,因此不会失败;无所固执,因此不会遗失。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所以说,如果事情快要结束时小心谨慎,就像刚开始做这件事一样,这样就不会失败。所以聪明睿智的人意欲那无所意欲的东西(道),不把难得的事物看得珍贵。学习那无所学习的东西(道),使民众能够往而知反。聪明睿智的人辅助万物实现其本性,而不敢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