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蒙特梭利变身之三,常态化

孩子的蒙特梭利变身之三,常态化

2017-02-02    09'59''

主播: 泡泡屋优效家庭

1159 29

介绍:
上一讲给大家解释了什么是“有准备的环境”。这样的环境符合六个原则:自由,秩序,简洁和美,真实和自然,社会性,以及利智性。在一百年前意大利臭名昭著的贫民窟里,蒙特梭利就是通过创造这样一个环境,帮助十六个手足无措的穷孩子们变身成为小淑女小绅士的。为什么只是改变了环境就能让孩子们发生那么显著的变化呢? 记得我们之前解释过的精神胚胎吗?每一个新生儿都携带着一个精神胚胎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新生儿的大脑里已经存放了所有的大脑细胞。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孤立的大脑细胞伸出许多手和其他大脑细胞牵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脑细胞网络。这个网络再进一步修饰,最终发育为成人的大脑。 这样的解释听起来比较深奥。如果换一种说法,也许能更好帮助大家理解。我们都知道种子。我们伸出双手,接过来一粒种子。每一粒种子看起来都差不多,小小的,都有一层硬的外壳。这些种子会长成不同的植物,有的会长成苍天大树,有的会开出美丽的花朵,有的是铺满大地的青草。每一种植物都很宝贵,然而我们却并不知道自己手里的究竟是什么。也许你希望得到一棵大树却偏偏是一棵草籽,也许你想要玫瑰却得到一棵橡树。 我们没有办法决定自己这粒种子究竟是什么,然而不管这粒种子是什么,他们都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意大利贫民窟的孩子们从小生活在贫穷中,他们耳畔充斥了骂骂咧咧的声音,怎么可能说出温柔的话?他们的家里到处乱糟糟,怎么可能学会整理家务?就好像一粒种子落到了盐碱地里,怎么可能正常发芽生长呢? 正值社会逐步工业化的时候,幸运终于降临到这些不幸的孩子身上。他们第一次有了真正的家,有了自己的学校,而且他们有了蒙特梭利博士,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蒙特梭利没有足够的资金,买不到课桌椅,也找不到真正的老师来帮忙,但是她并没有退缩。她请了一位在贫民窟长大的年轻女子给孩子们演示教具操作。她请人做出孩子们能够自由搬动的桌椅,并且拿出自己曾经设计的教具,不断改进创新。蒙特梭利当时在大学任教,还有自己的诊所,但是她还是尽力挤出时间到教室里观察和记录孩子们的言行,和孩子们互动。 慢慢的,混乱的教室开始变得有序起来。没有吵闹,没有训斥。那群手足无措的孩子们被那些教具所吸引,每日忙忙碌碌专心做自己的事情。他们渐渐懂得了礼节,举止优雅,眼睛里闪烁着快乐和智慧的光芒。 这种变化,蒙特梭利说,不是老师教育的结果,而是孩子们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自己教育自己的结果。 换句话说,把盐碱地的小苗移植到肥沃的土壤里,这些小苗自然就茁壮了。这个过程,蒙特梭利称之为“常态化”(normalization)。换句话说,孩子的正常状态本来就应当是茁壮成长的,只是因为环境的干扰,他们才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一旦把他们放到一个合适的环境中,孩子们就会慢慢回归到他的正常状态。 0-6岁的孩子具备这样一种强大的能力:他们的大脑就好像海绵一样,吸收着环境中的一切。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大脑细胞手牵手形成突触从而构成网络。孩子们的突触形成速度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成年人。环境中的信息,即使细微到被成年人直接忽视的,都有可能会刺激孩子的大脑细胞形成突触。 教室的美时时刻刻都印入孩子们的眼里;教室的秩序让孩子们的大脑细胞更加有序地连接在一起;老师的优雅和温柔滋润着孩子们的言行举止。这样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引发孩子们的大脑细胞形成更加优良的突触。这时候,所谓的教导已经成了画蛇添足。 不同类别的教具摆放在教室里,等待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选择。在这个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不需要严格依照课程表,九点到十点上数学课,十点到十一点上地理课。有更多艺术才能的孩子天然就会更多地选择画画或者音乐,有更多数学才能的孩子早早就会在操作数学教具的过程中表现出他们的优势。处于数字敏感期的孩子会在敏感期内更多集中操作数字相关的教具。孩子们的选择受到尊重,没有下课铃声来打断他们正在全身心投入的工作。老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协助每一个独立的个体依照各自的方式更好地成长。 就好像所有的种子都天然具备这样一种能力:从环境中吸取自己需要的养分,然后按照自己本身的模样成长起来。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和美,自由和秩序,尊重和挑战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天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在蒙特梭利帮一文中,我给大家介绍了许多蒙特梭利名人。然而写那篇文章的目的,绝不是在暗示大家只要上了蒙特梭利就会跻身名人榜。文中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如果蒙特梭利的成功仅限于电脑网络行业,那大概没有什么稀奇。可是蒙特梭利的名人校友录几乎是涵盖了各行各业。”如果您看懂了蒙特梭利变身的三篇文章,那么您应该已经了解,“各行各业”几个字,才是对蒙特梭利最大的肯定。 蒙特梭利教育的最终目的绝不是让大家都成名。蒙特梭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是一粒橡树种子,就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如果是一粒玫瑰花种子,就开出艳丽的花朵;如果是一粒青草种子,就覆盖大片青青草地。 这就是蒙特梭利。 玛利亚蒙特梭利博士在幼儿教育方面倾注了四十年心血,做出了大量贡献。她的理论和经验被广为传播和延伸,并且得到了大量科学研究的支持。孩子的蒙特梭利变身三篇文章,仅仅是对蒙特梭利一个非常概括的浅显的介绍。在汗牛充栋的教育届,可以说是轻如鸿毛。不过这些文字凝聚了我多年的医学知识,和这几年家庭教育的思考心得,以及对蒙特梭利的学习。最近和网友有比较多的交流,我发现可能很多人对于蒙特梭利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片面,甚至有着很深的误解。希望这几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澄清一些基本概念,摆正对蒙特梭利的认识。 可能很多家长会问,蒙特梭利好是好,但是学费付不起啊。有没有可能在家庭中实现蒙特梭利呢?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家庭其实才是孩子最多最直接接触的环境。在家庭中实行蒙特梭利,理论上来说,效果应当不亚于学校蒙特梭利。接下来,我会在这个问题上给出更加具体可行的建议。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欢迎您加我的微信ikids885,加入我们的蒙特梭利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