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白(余光中诗 费一轩曲)

独白(余光中诗 费一轩曲)

2021-03-29    01'50''

主播: 费一轩原创歌曲

176 0

介绍:
独白 . 诗:余光中 曲:费一轩 .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 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 祖国已非少年的祖国 纵我见青山一发多妩媚 深圳河那边的郁郁垒垒 还认得三十年前那少年? 料青山见我是青睐是白眼? 回头不再是少年的乌头 白是新白青是古来就青青 月落铁轨静,边界只几颗星 高高低低在标点着浑沌 等星都溺海,天上和地下 鬼窥神觊只最后一盏灯 最后灯熄,只一个不寐的人 一头独白对四周的全黑 不共夜色同黯的本色 也不管多久才曙色 . 【备注】 (1)这首《独白》,余光中先生创作于1978年6月25日,收载于先生的诗集《与永恒拔河》(1981年第4版),又收载于《余光中自选集》(余光中著,伊犁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第374页。 (2)余光中的大半生都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漂泊感、异乡感始终如影随形,四川对出生在南京的少年余光中来说是异乡,台湾对家在大陆的余光中来说也是异乡,香港对定居台湾的余光中来说还是异乡,而美国新大陆对华人余光中来说更是异乡。故乡和祖国不仅是地域的,而且是文化的,对从小谙熟经典的诗人余光中来说,故乡和祖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文化和诗词文化的,“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独白》)。迫于时势离乡去国的余光中,置身满目异俗的异国他乡,常有一种文化放逐感,他无法割舍对家乡祖国的真挚情恋,所以他无法不想到屈原并自比屈原。余光中回顾数度旅居美国的经历时曾说:“远适异国,就算是待遇不薄,生活无忧,但在本质上却是一种‘文化充军’。”作为诗人,强烈体验到的漂泊放逐感,使他与屈原在身份和心境上达成了深刻的认同。……黄维樑在一篇论文中谈到:“台湾诗人余光中对屈原的推崇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他不但直接称赞屈原的‘志洁行芳’,而且将屈原置于世界文学的宝库中,将屈原与但丁、荷马等人相比较,认为屈原的作品是一切诗人的源头。余光中对屈原的推崇与屈原的爱国爱民是分不开的,而余光中自己也是爱国爱民的诗人。”——《余光中传:永远的乡愁》第4章《承继诗骚,浸唐风宋韵》。 (3)1949年7月余光中随父母离大陆迁香港,后再迁台湾,当时二十一岁。写这首《独白》时,三十年过去了,“回头”北望中原,头已“新白”,而当时兵荒马乱中渡海南迁景象犹历历在目,能不感伤。怀土情切,真想回去寻寻旧踪,又怕那些郁郁垒垒的故国青山认不得自己了,反而招来“白眼”。这比“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的意思又进一层。海外海子,仲夏短夜,魂一夕而九逝的心态,摹写得真细致。到后半夜,月落星沉,枕上失眠,他仍自负“一头独白对四周的全黑”,表明唯我独醒,众人皆梦梦耳。这是儒家传统包袱太重所压成的自我感觉。独白一词兼有三义:一是头发独白,二是独守清白,三是自言自语自写诗。——《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第154页。 (4)余光中先生在2010年8月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独白》有两层含义,一个人自言自语是独白,四周是黑暗的,只有自己一个人也是独白。当时两岸还没有交流,我的美国华人朋友来了,还有很多台湾的文人去到香港,我都会带他去登八仙岭,用望远镜看落马洲,大陆始终是母亲。” (5)谱曲时间:202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