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月(郭沫若诗 费一轩曲)

霁月(郭沫若诗 费一轩曲)

2022-10-03    02'14''

主播: 费一轩原创歌曲

372 2

介绍:
霁月 . 诗:郭沫若 曲:费一轩 . 淡淡地,幽光 浸洗着海上的森林。 森林中寥寂深深, 还滴着黄昏时分的新雨。 . 云母面就了般的白杨行道 坦坦地在我面前导引, 引我向沉默的海边徐行。 一阵阵的暗香和我亲吻。 . 我身上觉着轻寒, 你偏那样地云衣重裹, 你团鸾无缺的明月哟, 请借件缟素的衣裳给我。 我眼中莫有睡眠, 你偏那样地雾帷深锁。 你渊默无声的银海哟, 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 . 【备注】 (1)晚间读诗,这首《霁月》,原载于1920年9月7日的《时事新报·学灯》,她在映入眼帘的那一瞬间,就用意境醉了我的心,那新雨轻寒,恰如此刻,那银海明月,幽渺难测…… (2)赏析:大作家总是能写出同样成熟却又风格不同的作品。这首诗,一反郭沫若的雄浑、粗犷、绚丽的风格,而以清奇显示自己的特色。幽光清淡,云衣缟素,森林寥寂,暗香浮动,海岸沉默,波音幽渺:大自然披着色彩素淡的外衣,似乎在寂然沉思。多么令人陶醉的清幽秀美的情景啊!诗韵巧妙地采用轻倩的“ing”“eng”与低沉的“uo”,和这情景完全和谐。在这个情景里,诗人自己也完全陶醉了:白杨行道在他面前导引浮动的暗香跟他亲吻,他在和明月亲切交谈,他要银海跟他唱和。在这里,人和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了,诗的迷人之处正在于此。郭沫若五四时期的自然诗,就以这一点显示出它的独特性,为我国古典诗歌和五四初期新诗所没有的独特性。人和自然融合无间是泛神论思想的一种表现。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有众多的来源,就在他所崇仰的诗人中,歌德、惠特曼、雪莱、泰戈尔都有泛神论思想。惠特曼诗歌中的泛神论思想常是这一哲学的直接表达,难免枯燥。歌德、雪莱有很美丽的自然诗,他们笔下的自然常允满活跃的生命,但诗人和自然却处于并立的地位。只有泰戈尔才写出众多人和自然合一的诗篇。因此,《霁月》的风格似乎更接近于泰戈尔。泰戈尔具有这样的信念:“当我们感到,我们内在的生命之流与外在的万有的生命是一体之时,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的一切愉悦和痛苦,都贯穿在一条长长的欢乐之线……我的灵魂与今天这个美丽的秋晨,这个广阔无际的灿烂光辉的关系,是一种亲密的戚谊:而所有这些色彩、气息和音乐都不过是我们的秘密交流的外在表现。”(泰戈尔《孟加拉掠影》)《霁月》所表现的不和这思想十分类似吗?郭沫若和清幽的月夜,不也有“一种亲密的戚谊”吗?这清幽月夜所有的“色彩、气息、音乐”,不也是它和诗人之“秘密交流的外在表现”吗?《霁月》不就是在表达诗人的“内在生命”与“外在的万有的生命是一体之时”,让人们体验到其中的“欢乐”,并感受到健康积极的生活情趣吗?(陈永志) (3)就了:孝感方言,妥了。 (4)团鸾:亦作团栾、团圞,圆貌。 (5)缟素:白色。 (6)诗人简介:郭沫若(1892.11.16~1978.6.12),本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男,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著有诗集《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历史剧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莹》,回忆录《洪波曲》,评论集《雄鸡集》,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等。 (7)封面来自网络,为网友“vladiislav”的摄影作品“满月在海”(有截取)。 (8)谱曲时间:202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