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火靓汤,家的感觉》
作者:黄天骥
朗读:陈辉权
广州人爱喝汤,而且最爱喝“老火靓汤”。所谓老火,指的是经过几个小时燃烧的慢火;所谓靓汤,指的是以肉类和各种瓜菜或药材放在一起,烹熬出的美味汤水。它品种多样,通常有西洋菜腊鸭肾煲猪骨、霸王花蜜枣煲猪肉、五指毛桃煲猪横脷、木瓜煲鲫鱼、冬菇杞子煲鸡、冬瓜薏米煲老鸭、花生红枣煲牛尾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广州人对喝汤很有讲究。北方的朋友,习惯在饭后喝汤,当看到广州人无论是上馆子还是在家里,喝汤必在饭前,便觉得很奇怪。其实,老广的安排有其科学依据。这里天气炎热,容易喉干舌燥,饭前先以汤润润喉咙,刺激胃酸,勾起食欲,人们自然胃口大开。而煲什么样的汤,则根据饮者需要和气候变化而定。不同的汤,有不同的功效,有清热的、有清补的、有滋补的、有祛湿的。人们要求它有营养,有药效,不徒取美味而已。煲汤时,要用密封性良好的瓦煲,以求充分吸收热量。至于以老火烹之,是要让汤中材料的养分、功效,得到充分的发挥。不过,若加热时间过长,养分反会消失;而且常饮老火靓汤,尿酸又会增高。对此,人们常不注意,甚者明知故犯,这反映了老广们品性也具有保守的一面。
老广重视汤,以至把汤视为营养的代号。若是说“近来汤水少了”,意思是说近来没注意补充营养了;若远行归来,家人多以老火靓汤慰劳;人若患病,家人到医院探望,保温瓶装的就是为病人增添营养的汤水。更有趣的是,广州人把捷足先登,最先获利,形容为“饮头啖汤”。汤,成为利益的同义词。前几年,有关部门评选“广州十大名片”,让市民投票,老火靓汤竟以高票入选,可见它在广州人心目中的地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汤羹”(唐,王建诗)。从前,妇女主庖厨,煲汤自不可少。在广州,煲老火靓汤,更是家庭妇女必具的手艺。老实说,这手艺未必有什么高明之处,主要靠的是耐心。煲汤要以柴炭文火烹熬,既不能让炉火过旺,也不能让它熄灭。这时候,妇女必须不厌其烦,常要到炉前观察火候,这叫“睇火”。火过旺则釜底抽薪,火过弱则吹火筒、搧葵扇。她们往往一边睇火,一边惦念外出的丈夫儿女。这份耐心,倾注着亲情,让归来者啜上一口美味的汤,便找到了“家”的感觉。
我上中学时住校寄宿。周末,奶奶总会以生鱼煲西洋菜汤等我。她把生鱼往地上猛然摔昏,刮去它身上的鳞,把它放在铁镬上,煎至微黄,添上水,撒点盐,一经煮沸,汤便呈乳白色。然后把它倒进瓦煲,和西洋菜一起,以老火烹熬。我回到家里,她便捧出汤来。我一小口一小口地啜饮,偶然抬头,看到她正微笑注视着我,眼角的皱纹分外清晰。我不禁眼眶一热,这碗汤,滋润我的心田,岂止美味而已。
广州人爱家、顾家,老火靓汤,总和家联系在一起。人们在酒楼,也会喝上浓郁的炖汤,但和在家喝碗老火靓汤的感觉,并不一样。家里的老火靓汤所用的材料,未必珍贵,但也鲜美甘香,营养丰富。更重要的,人们感受到汤中蕴含着浓浓的儿女之情、亲子之爱。那份真情,是无论在馆子里吃什么鲍参翅肚,都是不能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