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1)
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人,唐代诗人。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历任县尉、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等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静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著有《白氏长庆集》。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2)黄。 妇姑(3)荷(hè)(4)箪(dān)食(shí)(5),童稚携壶浆,相随饷(xiǎng)田(6)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7),背灼(zhuó)炎天光(8),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bǐng)遗穗(suì)(9),左臂悬敝(bì) 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shuì)(10)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11)事农桑(12)。
吏(lì)禄三百石(dàn)(13),岁晏(14)有余(yú)粮,
念此私自愧(kuì),尽日不能忘。
【注释】
(1)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刈(yì):割。
(2)陇 :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
(3)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4)荷(hè)箪(dān)食(shí):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荷:肩挑。
(5)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6)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
(7)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
(8)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9)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
(10)输税:缴纳租税。
(11)曾不:一直不,从来不。
(12)农桑:农耕和蚕桑。
(13)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岁晏(yàn):年底。晏,晚。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每年五月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装的食物,儿童手提壶装的汤和水,跟着大人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青壮年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也不知道天气炎热,只珍惜夏日漫长的白天。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子在割麦者旁边, 右手捡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更加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她家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填充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一天到晚念念不忘。
[赏析]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少”、“倍”二字,是诗眼所在,前者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劳,后者反映出麦收季节的格外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