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作
唐 白居易 七言律诗
篮舁出即忘归舍,柴户昏犹未掩关。
闻客病时惭体健,见人忙处觉心闲。
清凉秋寺行香去,和暖春城拜表还。
木雁一篇须记取,致身才与不才间。
注释:①偶作:谓不经意而作。多用于诗词题中。
②篮舁(yú):即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也说古时一种竹制的坐椅。
③昏:黄昏,天刚黑时。掩关:关闭,关门。
拜表:意思为上奏章;或对神拜献祈祷文。
④惭:(cán):惭愧,侥幸。
⑤心闲:内心的平静。
⑥木雁:典故名,典出《庄子集释》卷七上〈外篇·山木〉。庄子曾借木与雁为喻,宣扬为人当居于才与不才之间的处世哲学。木指一棵废材,雁指鹅。这是古代道家全身远祸的处世态度。后因以“木雁”比喻有才与无才。
译文:
背景:
白居易一生写过多首《偶作》,这首应当是作于诗人晚年居洛阳时。诗中以庄子木与雁的比喻为中心,指出应采取甘居中游的处世之道,与世浮沉,以全身远害。这是白居易因直言而备受打击之后的无奈与感慨。全诗生动而富有哲理,且颇有韵味。
[木雁]
典故名,典出《庄子集释》卷七上〈外篇·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树因不材而免于被人砍伐;后又见主人选杀不会鸣叫的雁以享客。弟子疑而问于庄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就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就是这样。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就不是这样的。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