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登城北楼
南宋 陆游 七言律诗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注释:①秋晚登城北楼:一题作“秋晚登城北门”。②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藜杖:指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质轻而坚实。出自《晋书·山涛传》。北城头:登上北城门,遥望北方失地。③散关: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中国关中四关之一。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④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古诗词中常代指长安。⑤搔(sāo)首:以手搔头。焦急或有所思貌。搔,用指甲挠。⑥倚(yǐ)楼:倚靠在楼窗或楼头栏干上。⑦横槊(shuò)赋诗:出自唐代诗人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的“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槊:类似长矛,《通俗文》矛长丈八谓之槊;赋:吟。横着长矛而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⑧古梁州:是一座古代城池遗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境内,有一大山古名“梁州山”,今称“天池梁”。此处亦指北宋都城开封,故称汴梁。
译文:一幅头巾,一根藜杖,深秋傍晚独登上城门北楼。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勾起我心中的忧愁。一点烽火,传来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秋雁,带来了长安杜陵的浓厚秋意。眼望破碎的山河,常常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想起身世的安危呵,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如今,已不再是当年横戈马上,军中赋诗的光景,但心中时刻都魂绕梦萦着那曾经驻守过的梁州之地!
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九月。诗人当时在四川成都。一天他拄杖登上了城北门楼,远眺晚秋萧条的景象,激起了对关中失地和要塞大散关的怀念。进而写了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忧国伤时的深情。
这首诗主要是诗人登城所见所想,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是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头两句叙出游地点、时间及感受,点明题旨。第二联抒写自己远望烽火、仰观雁阵所兴起的失地之愁。第三联由失地而想到国家的命运与自身的遭际。最后一联写自己对“横槊赋诗”往事的追忆和壮志难酬的悲哀痛苦。全诗以诗人之“愁”贯穿全篇,感情激愤,意想沉痛,爱国热情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