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懂劲》——白果林

《论懂劲》——白果林

2017-03-15    07'55''

主播: 瑞雪🍑

353 2

介绍:
论懂劲   有人问我,什么叫懂劲呢? 我拿孙禄堂的语录回答:“既能胜人,又能避不见之危险”就是懂劲者。咱们欲想明白什么是懂劲,先从不懂劲谈起。王宗岳《太极拳论》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别人与你推手,推什么,推的是力、是气力、是能量。力是一切技法的物质基础,你没有力无从谈气,你卸化不掉别人的力,焉能与人抗衡?! 四两破千斤,四两也是力啊!你若一味不用力,一味松,松到懈的地步,唯败是从,谁替你保身保命?!更不符合“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的训诫啊!我的主张是:要做到在与人推手、揉手、摸手、交手时“骨立肉松沉、下塌外碾根”,才可能达到懂劲。 什么意思呢? “骨立”需要有立骨的劲道,架势要正确,中正安舒要象古时摆阵布防一样,势就是一种力道的外观;“肉松沉”,肌肉是力的源泉,是力源。肌肉的螺旋运动会产生旋转的力道,通过与内气的配合形成松沉的劲力,可以化解掉侵犯之力,使之卸入地下,或引向陷阱,也就是彼力的落点;“下塌”是局部的卸化力,有很强的卸化劲儿。自己尚不需体力、拙力去从事。下塌的运转,因其顺势(螺旋)向下,下沉的劲力,无需体力付出就能完成;“外碾根”可截断对方的力源、劲源,甚至对方的脚根,使其失去侵犯之力、之能,而导致对方形体的失衡。 更有甚者,若能三借上身,即“借天之机、借地之力、借人之势能”,则可轻易胜对方多多。到这里方可称——用意少用力,胜在巧使。双重之病可减轻矣?! 双重之病一旦减轻,你就可做到:“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的境界了。我有日记写道:“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守中亦用中,念在动静中”;“接手半边空,六合藏其中,起钻落翻时,意动神光明”。至此可轻松自在地做到孙禄堂提出的“既能胜人,也能避不见之危险”。这才是懂劲的体现啊!不懂劲者,就会被人所制。被力所制者双重之病未悟耳,需认真阅读、感悟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它会告诉你“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什么是“粘”?什么是“阳”?什么是“相济”?只有具备了“阴阳相济”才为“懂劲”。 不懂劲者,不是顶,就是丢。顶就是双重,双重之病,在自身。如不分虚实轻重;遇力就顶,力上有,劲上有,意念上也有,双重之病;神经上顶的习惯还在,也是双重之病;两人推手交力,双方都是双重;双重之病不减,难入太极秘境;丢也是双重的一种,只是双方增加了一个离阴、离阳的毛病,离阳尽是阴,易丢、易败。须知,在太极运动中,阴尽阳则显,沾化粘自出。则可卸化顺发,胜在其中。能懂劲者就不会受制于人。 双重之病,只分轻重。它会伴随着太极功夫进展的全过程。从严重双重,不分虚实,逐渐到阴阳相济,逐渐形成遇力则化、逢转必沉的新的条件反射的形成。从力上、到劲上、再到意念上、神经反应上,直至轻之又轻,达“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地。也就是“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的神而明之的秘境。还会有双重的影响需要去克服,在克服过程中无意间就成就了自己太极功夫的形成。 这就是懂劲。懂劲是通向神明的必经之路,也是达秘境的天桥。美妙的太极秘境正是通过求索懂劲过程中达到的。 我这里只是纸上谈兵,欲求实惠,还得手谈,才能明白啊!                                           白果林                                        2017.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