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执业前的心理准备

咨询师执业前的心理准备

2021-06-23    08'46''

主播: 知了梦心理工作坊

137 1

介绍:
大家好,我是知了,我们开始第三章回“咨询师执业前的准备”,今天开始第一讲《执业前的心理准备》。 心理咨询是一项高度专业的工作,任何非专业的体现,都可能会损害来访者的利益,也会给这个行业带来负面影响。 什么是非专业的体现呢? 我们看到的国产电视剧里的心理医生的表现几乎都不是专业的。我可以列举一些不专业的现象:去来访者家里工作;和来访者在咨询室以外的场所见面谈话,比如咖啡厅、公园;约见来访者生活中的其他人;没有固定咨询场地,经常更换咨询地点;与来访者的会谈时间不固定;和来访者是多重关系,朋友、亲人。还有一种不少见的情况是,比如,咨询师在商场买东西遇到的营业员,在聊天的过程中知道营业员有很多困扰,咨询师主动提出可以给这位营业员做低价的心理咨询;更为严重破坏专业性的是和来访者谈恋爱或者发生性关系;还包括没有督导在专业上指导工作以及不参与任何专业的学习;使用商业方式:一次性提前收取多次费用、办卡或者买一送一等等促销活动。 这些不专业的行为,很少出现在富有经验的成熟咨询师身上,而比较容易发生在新手咨询师开展工作的时候。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在认知上,新手咨询师对专业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有限,也就是说咨询师不知道这些做法是违背专业的。第二个是,新手咨询师往往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就开始接个案。心理准备不足够,就会表现在外在的行为上,采取背离专业的方式工作。 根据我在教学和督导中对咨询师展开工作的了解,总结了咨询师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就执业的三个表现。 第一个是,咨询师对于与来访者建立一段有意义的咨询关系没有心理准备。这通常反映在咨询师无法把握好咨询时间的设置上。 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通常频率是1周1-2次,在初始访谈的时候,咨询师就需要给来访者提供一个固定的属于来访者的时间段。比如每周三下午三点,那么这个时间就会被固定下来。咨询师不会再把这个时间段提供给其他的来访者,也不会安排其他的事情。来访者为这个属于他的时间段支付费用,即使因为他个人原因缺席,也需要为这个时间段付费。同样的,因为来访者个人原因推迟了咨询的开始,比如因为路上堵车,迟到了20分钟,咨询师在常规情况下,也不会因为来访者自己的迟到而补给来访者20分钟。因为来访者是为一个咨询时段支付费用,一般是50分钟。 然而在新手咨询师开始接个案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在时间设置上的问题。比如,来访者未按协议提前取消约谈,咨询师并没有收取费用。来访者迟到,咨询师承担了责任补给来访者时间。来访者无法结束咨询,咨询师延长访谈时间。咨询师接受来访者提出的随时需要随时联系的约谈方式。还有咨询师自己可能经常调换咨询时间。 时间对来访者和咨询师双方都具有边界的意义。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第三方,每个人在很早的时候,都已经学习或者说内化了时间的边界。对来访者来说,很重要的是,通过咨询师提供的固定时间段,在象征层面他拥有了一个属于他的位置,位置本身就是边界。就像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在母亲这里,孩子有一个属于他的位置。当有一个属于他的位置的时候,同时也存在一个不属于的他的位置,比如,孩子会发现,母亲那里还有父亲的位置,或者还有弟弟妹妹的位置,包括母亲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的位置。在这些发现以及对现实的接受中,孩子知道了与母亲关系中的边界,这种边界的清晰,能够帮助孩子从与母亲融合的关系中分化出来,发展他自己的主体性。 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咨询师和来访者在关系的象征层面上,是有母亲与孩子的部分的,随着关系的深入,移情发生了,在无意识里,来访者也会把咨询师感受为早期生活中的养育者。来访者会有一些潜意识的幻想和愿望,比如他想见到咨询师的时候,就能见到,想和咨询师谈多久就谈多久,想什么时候不见就不见,包括在幻想中他觉得不应该被收取费用,更不应该为缺席还支付费用。这些幻想可能不是在咨询一开始的时候就存在的,而是随着咨询关系的深入被激活的。如果咨询中没有时间上的边界,来访者就没有机会和空间在现实的基础上去探索潜意识的幻想有些什么内容和意义。对来访者来说,幻想就等于现实,那么在来访者的幻想和现实里也没有发展出来边界。这将会是一个对自己与外部极度混乱的体验。 在婴儿最初期,时间,它对于婴儿来说是一个“非我”的存在,这种“非我”的特质会击碎还非常脆弱的婴儿,母亲在这时候吸收了时间对婴儿的冲击,给婴儿一种感觉:时间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围绕婴儿运转的,这个世界没有“时间”这个东西。然后,婴儿逐渐成长和发展到可以与父母一起按照三餐的时间来吃饭。从按照自己的生物钟睡眠,到白天活动,晚上睡觉,遵从白天黑夜的规律。从随时需要母亲,到可以忍受一整天看不见母亲。这就是边界的建立,简单来说,什么是“我”,什么是“非我”,这就是边界。 当咨询师在把握时间设置上频频出状况,就意味着咨询师对于与来访者建立一个有深度同时又是有边界的关系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咨询师的内在边界是缺乏的,可能在关系中的融合倾向明显,在关系中的分化可能会激发咨询师自身的焦虑。 举一个例子,一位来访者在咨询了2个月后,提出自己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困惑了,想改为需要的时候再跟咨询师预约,咨询师同意了,来访者在后面的几个月中,分别约了几次。在案例讨论中,我问咨询师当时同意时的考虑是什么。咨询师告诉我,觉得来访者既然已经提出来减少频率,有需要再预约,自己不知道如何跟来访者谈还是应该维持一周一次的设置。这是很意识层面的解释。来访者实际上用行动突破了设置,原来谈好的一周一次,我现在不愿意按这个设置来。 这个突破设置可能有一些潜在意义,比如,来访者自身的阻抗,也可能是对咨询师不满意。咨询师的同意,其实是认同了来访者突破边界的行为,这是与来访者融合的体现。咨询师无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可能咨询师的想要维持设置的想法因为与来访者融合而已经被抹去。咨询师如果提出,为了来访者的利益考虑,一周一次的频率是一个最低限度的频率,不可能再低。同时自己也不可能接受来访者提出的需要的时候再预约,因为这种不固定的会谈,起不到效果。这是一个与来访者的设想很不同的对咨询的考虑,咨询师因为潜意识里对分化和独立有焦虑,所以无法维持时间上的边界。 好了,感谢收听,我们很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