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六七十年代的纽约,刚刚二十岁的他们来到这个巨大的城市。他们年轻无畏,不知道未来将通向何方,但坚信终有道路,会让他们成为自己。
那时的他们穷的会为要不要多花一毛钱而考虑再三。没钱买新唱片,他们就把已有的唱片听上一遍又一遍;没有足够的钱去看展览,就买一张票,一个人进去看,出来给另一个人讲。有时候,他们还跑到商店里去偷绘画的工具。 “我们没什么钱,但过得很开心。我们拥有作品,我们拥有彼此。”
那是最坏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而二者之间,只间隔着如何在对的时间来到对的地方,遇见对的人。书中,她写道:“那是一个干燥温暖的秋日,我们穿上了自己最得意的行头,坐地铁到第四大街西站,在华盛顿广场待了一个下午。我们一起喝着保温瓶里的咖啡,看着如织的游客、瘾君子和民谣歌手。激动的革命者散发着反战传单,棋手也吸引着他们自己的观众。大家共存在有唇枪舌剑、手鼓和犬吠交织而成的持续的嗡嗡声里。”
一对老夫妇停下脚步,盯着他俩看了半天。“把他们拍下来。”那老太太说,“我觉得这俩人是艺术家。”
“得了吧,他俩只是孩子。”
这句话成为这本名叫《只是孩子》的书的注解,而如果你是个摇滚乐和当代艺术爱好者,那么你应该会对这本书里不断出现的如雷贯耳的名字激动不已。那两个贫穷的年轻人,一个成了一代朋克教母,一个成了小有名气的摄影师。他们是帕蒂•史密斯与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在这本书里,帕蒂用诗一般的语言,记录了他们最传奇的生活、以及最美好的爱情。
如果你曾为梦想,背井离乡来到一座大城,始终相信终有一天,你会在那里遇见对的人。那么,也许你会喜欢这本书。信仰、自由、烛火一般的青春,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灵魂伴侣,也不是所有的灵魂伴侣都能终成眷属。但在这本书中,帕蒂和罗伯特用他们的人生,证明不论结果如何,最为珍贵的是“在这一小段时空里,我们交付了彼此的孤独,又用信任填补了它。”两个人曾共同度过的艰难时光,从未放弃过的信仰,终究让“一切通向彼此,我们成为自己。”
这里是1200bookshop,我是主播十三,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