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霞 朗读——家长如何学习类-《养成“学问思辨行”的习惯》

万霞 朗读——家长如何学习类-《养成“学问思辨行”的习惯》

2021-11-27    12'51''

主播: 爱与幸福博客朗读

1224 15

介绍:
家长如何学习类——《养成“学问思辨行”的习惯》 文章作者:家长如何学习类——《养成“学问思辨行”的习惯》 文章作者:张YM 郑委老师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7日 朗读人:万霞 今天,我们再发2012年2月13日这篇文章《家长如何学习类——》。“学习”的过程关键是在“学习的过程上”,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习”。 很多人学习时,把主要关注点放在“学”上。要知道,“学习”的过程关键是在“学习的过程”上,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习”。 今天我把这封邮件贴出来,就是想告诉学员们,学习的过程有五个环节:学、问、思、辨、行,而绝大部分人都只在第一个环节上下足了功夫。 这和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学校教育也是把“老师教,学生学”作为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其余的四个过程。 “不爱问,不爱反思,不爱辨明,不爱行动”,造成中国学生养成了一种奇怪的习惯:老师不教,我就不会! 这种不良习惯一旦养成,这个学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想成为优秀人才就难上加难了。 下面是学员张YM在看到我上一篇博客文章后,发来的邮件,让我感触颇深。 我相信很多学员在看博客的过程中,一定是看完“觉得非常有道理”后就不了了之了,而一个人想要越来越优秀,一定是觉得有道理后: 会问(我有什么不懂的吗?) 会思(我会是这样的吗?) 会辨(说的真的对吗?) 会行(我一定要去做!) 会坚持行(我做完以后根据结果一定改进!) 接着再“学问思辨行”,形成循环! 做家庭教育行业多年,更多的时候,我们不是帮助学员解决问题,我们是帮助学员养成“解决问题的习惯”,也是“学习过程的习惯”。 张YM已经开始“反思”,我觉得非常好,如果能再进步就更好了。 希望张YM再写一篇文章,把以下这几句话重新“学习”一下,在每句话后面加几个问题: “我是怎么理解的?” “我以前错在哪里了?” “我应该怎么去做?1-2-3-4-5” “不明白的就问老师” “我什么时候开始做?” “我做了之后结果是什么?” “我需要改进吗?” 养成“学问思辨行”的习惯,而不是养成“学”的习惯。 郑老师: 刚刚拜读了您推荐的苏霍姆林斯基《儿童的心灵需要极大的关注和爱护》一文。 文章用大量的篇幅、详细的讲解,使人明白了“要用真心去理解孩子、去相信孩子、去关注而爱护孩子”等道理,三个事例虽已时过境迁,对今天的教育者仍有极大的启发。 为加深对“家长要信任孩子”的理解,暂时先把您提示的重要观点摘录如下,提醒自己今后注意。 1.于是把我的教育武库里,所有的简陋兵器,全部搬出来向他开火。 反思:有多少次当孩子“犯错” 时,我亦是这样黔驴技穷的“开火”? 2.由于我没有把瓦洛佳的坚定性当作孩子应有的坚强不屈这个好的品质,而是错认为固执不肯悔悟,我便想把他的倔强态度扭转过来。 反思:很多时候,我都是这样想当然的自以为是,直奔目标而去。 3.教育者不应当是根据某一部公正而抽象的法典来冷静地进行审判的法官……真正的教师要是出于良好的动机而做事急躁,考虑欠周,儿童是会谅解的。 反思:看来,教育者不能做武断的“法官”,而要尝试做孩子的“律师”。 4.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反思:“平等和尊重孩子”是基础的原则。 5.这件事告诉了我们,教师多么应该认真地考虑自己的每一句话,自己对学生的每一个意见。 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 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 每一个善于深思的教师都知道,如果一个学生(即使是一年级学生)确知,别人对他的看法比他的实际情况要差的话,那么他的自尊心会遭受多大的损伤。 反之,如果儿童知道并感受到,教师和集体是看到他的个人优点并加以赞许的话,那么他就会努力做得更好。 实质上,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 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反思:孩子的心灵是多么纯净,在成长中需要我们的呵护,保护他的上进心、个人自尊感,违背了这个规律,他就会向你不愿期待的方向发展。 6.一生中不犯错误的人是很难找到的;在形成道德面貌的童年时代,犯这样那样错误的可能性更大。 再说,儿童的错误行为,是不可以跟成人的类似行为相提并论的。 反思:以前自己很少意识到,总是怕孩子犯错,想想也是,“一生中不犯错误的人,是很难找到的”,成人尚难以做到的事,怎么能去要求孩子?家长不宽容,怕出错,就会要求和包办,孩子丧失了宝贵的“体验”机会,责任感不就会愈来愈少了吗?家长无意间做了“神偷”。 7.有时候,儿童没有感到成年人对他的尊重,却又不擅于证实自己具有好的道德品质,于是他就设法找点什么事让人注意到他,结果人们注意到的往往是他的不良行为。 反思:我的孩子是这样的吗? 8.儿童的无害的淘气行为,渐渐变为严重的过失;孩子的懒散渐渐发展到好逸恶劳。 反思:铸错不小,看来最终还得恢复到纠错当中,用真爱唤醒孩子,任重而道远。 9.关注和爱护并不是宽恕一切和无休止的说服。 并不真正关心儿童命运的善心,跟漠不关心一样,都是冷酷无情的。 真正的关注和爱护是去培养并巩固儿童的优良道德品质。 反思:未来要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