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第四部分

《杨绛传》第四部分

2020-05-29    18'57''

主播: 知足常乐😽😆🎥

59 0

介绍:
.今日导读 亲爱的同学们,很高兴遇见你,我是简老师,今天继续为你解读《生于优秀,归于优雅:做杨绛一样的女子》这本书的第四部分内容。 昨天我们了解到杨绛和钱钟书相识、相恋,步入婚姻,相互扶持的点点滴滴。今天我们进一步来了解杨绛为什么被一向恃才傲物的钱钟书称为最才的女。看看她是怎么在战乱中重建振华女中,又是怎么开始创作剧本,成为著名的翻译家的? 02.当了一回校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同年苏州被日本占领,振华女中的校长王季玉为了不让学校沦陷,把贵重的资产和图书一起转移到农村。但学校还是不幸被日军毁掉了。王季玉不好出面重建学校,她看中杨绛的才华,想要请杨绛重建振华女中。 一开始杨绛是拒绝的。因为父亲曾对她说过,做什么都不要做官。当时钱钟书的父亲是非常反对杨绛去当校长的,他觉得女性就应该待在家里操持家务。没想到一向反对做官的杨荫杭这次却非常支持女儿筹办学校。因为他了解王季玉的为人,也知道筹办女校对于振兴国家的积极作用。杨绛耐不住王校长多番请求,再加上父亲的鼓励,于是答应重建振华女中。 筹备学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校址的选择,人才的聘用,办公用品的采买,这些事情非常琐碎。整个筹备学校的过程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学校办起来之后,杨绛更加繁忙。她不仅要做好日常的学校管理工作,还兼任高三的英语教学任务。 不过,杨绛在整个办学过程中受到了王季玉的指点和帮助。因此,她学习到了很多管理经验。王季玉全身心投入到振华女中的高尚行为也令杨绛十分钦佩。杨绛一开始答应王季玉只做半年的校长。后来王季玉苦苦挽留,杨绛不得已又连续做了半年。最后,她坚定地辞职了,因为搞文学创作与研究才是她真正热爱的事情。从振华辞职之后,杨绛全身心投入到小说创作了。她以王季玉校长为原型创作了短篇小说《事业》。这部小说讲述了王季玉校长淡泊名利,为教育献身的故事。振华女中的西花园有一处廊亭,叫作“季康亭”,就是以杨绛的名字“季康”命名的。 03.剧坛新秀诞生 杨绛的笔名正是来源于她写剧本的经历。杨绛的文学造诣很高,她在学生时代就饱读诗书,与钱钟书一起去英国、法国留学时又广泛涉猎外国文学名著。虽然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但是杨绛从没接触过戏剧创作。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杨绛遇到了带领她进行剧本创作的伯乐。这个人就是陈麟瑞。 陈麟瑞是钱钟书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书时认识的朋友。其实他与杨绛也是清华大学的校友,他曾经先后留学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去攻读英美文学及戏剧研究专业。有一次,陈麟瑞设宴庆祝自己的戏剧《晚宴》首次登台演出成功,杨绛与钱钟书一同去参加。在宴会上,陈麟瑞发现杨绛学识渊博、谈吐不凡,于是建议杨绛写一个剧本试试。 杨绛连忙推辞,后来经不住陈麟瑞的再三鼓励,便答应试试看。其实有这样一位戏剧理论和实践功底深厚的导师,对于杨绛来说真是幸运。杨绛写了一个剧本,叫做《称心如意》。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名叫做李君玉的女子因为父母双亡而去投奔舅舅。可是舅舅们都不愿意接纳她,互相推诿责任。最后老舅公徐朗斋收留了李君玉,把她当做孙女对待,还留了巨额遗产给她。 杨绛用喜剧的基调串起了整个跌宕起伏地剧情,其中很多剧情都令人捧腹大笑,然而观众笑过之后又能引发对生活的思考。因为杨绛写的初稿文笔好,内容紧凑,刻画人物又细致生动,陈麟瑞很满意。不过他还是提了一些意见,杨绛都按照要求认真修改了。陈麟瑞把修改过的剧本交给戏剧家李健吾,李健吾觉得不错,立刻拍板说这部剧可以安排排练。 当时著名的导演、电影艺术家黄佐临把它编排成话剧上映了。后来剧作的广告上面要求写上编剧的名字。杨绛不好意思用真名。她想到姐妹们有时候故意把她的名字连起来念成“绛”。于是她就把杨绛当作自己的笔名。从此,“杨绛”这个名字也跟随了她一起跨越了两个世纪。1943年5月,杨绛编写的四幕剧《称心如意》在上海金都大戏院公演,上演两周,就赢得了上海滩的一片喝彩声。李健吾甚至评价杨绛地《称心如意》是现代中国文学的第二道里程碑。杨绛的喜剧让中国的劳苦大众们在漫漫长夜的黑暗里看到希望,对生活依旧保有乐观的精神。 杨绛喜欢写喜剧。在抗日战争年代,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带给劳苦大众一丝甘甜,用笑声来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发出倔强的抗议。1943年秋天,日寇强行接管了杨绛任教的小学,于是杨绛辞掉教师职务,专心进行剧本创作。后来她又创作了《弄假成真》这部喜剧。杨绛带父亲和姐妹们去剧场观看演出,不仅现场观众看得哄笑不已,杨绛的父亲也觉得剧本编得好。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再后来她创作了《游戏人间》。 杨绛唯一创作过的悲剧就是《风絮》。故事讲的是知识青年方景山带着妻子沈惠连下乡创业的故事。这样一部爱情悲剧展现了杨绛对现实生活和细腻感情地描绘,非常感人。随着《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和《风絮》这四部戏剧的播出,杨绛已经成了话剧界的名人。 04.一仆二主的翻译家 除了写剧本,杨绛还是一名文学翻译家。她认为翻译一件文学作品就像是一仆二主。翻译者要伺候好两个主人,一个是原著作者,一个是译文的读者。翻译者既要彻底了解原著,还要从读者的角度去考虑翻译的语气声调。杨绛的原话是这样的,“一个洋主子是原文作品,原文的一句句、一字字都要求依顺,不容违拗,不得敷衍了事。另一个主子就是译本的读者。他们既要求看到原作的本来面貌,却又得依顺他们的语文习惯。我作为译者,对洋主子尽责,只是为了对本国读者尽忠”。 中国现代著名的美学家、翻译家朱光潜曾说过,全中国翻译散文最好的当属杨绛。1952年,杨绛从清华调入外文研究所,在那里,她翻译了法国作家勒萨日的《吉尔·布拉斯》。这篇译文在《世界文学》上面发表了。也正是因为杨绛翻译的这篇《吉尔·布拉斯》如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所以她在1957年接到了一个任务,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编委要求她翻译《堂吉诃德》。 翻译塞万提斯的传世名作《堂吉诃德》是杨绛翻译生涯的里程碑。为了保证翻译到位,她决定从西班牙语的原著开始进行研究。可是当时杨绛根本不懂西班牙语,于是从零开始学习这门语言。从接受任务到最后翻译成功,杨绛经历了很多波折,她的译稿甚至还曾经被当做废纸烧掉。 当时是1972年,杨绛刚从干校回到北京,可是她和钱钟书却有家却归不得。一开始他们住在女儿的宿舍,后来申请了一间杂物间。杨绛把它打扫干净之后安顿下来,继续翻译《堂吉诃德》。中途耽搁了这么多年,杨绛这次基本上是从头开始翻译。 他们居住的房间非常简陋,老鼠蚊子到处都是。他们上厕所的时候要挂一个手电筒在脖子上,两只手还要赶蚊子,再后来他们这间小房子还遭遇了地震,一度变成了危房。但也就是在这间破旧的房屋里,杨绛完成了《堂吉诃德》的全部翻译工作,翻译的稿件整整73万字。 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后大受欢迎,很快就被大家抢购一空,还加印了数次,这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畅销书。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华的时候,邓***志邀请杨绛去参加国宴,并把她介绍给国王和王后。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也被邓***志作为国礼送给了西班牙国王。这个译本至今都被公认为佳作,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 05.淡泊名利的文学研究家 在很多人眼中,杨绛是一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但其实,杨绛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文学研究家。 1951年10月1日,政府发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第二年,全国范围内的高校都进行了院系调整。杨绛和钱钟书从清华大学的教授调任为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组的研究员。被调入研究所之后,他们不再担任教师职位,收入也变低了。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们两人远离了纷争反而是一件好事。再说 ,两人回国前已经预料到了国内清贫的待遇,这对于一直淡泊名利、无欲无求的他们来说无所谓。不论居住的条件如何艰苦,只要他们能够有书读,而且俩人能够常伴左右,这就是莫大的幸福了。 1952年,他们二人从清华园搬到了文学研究院的平房里面。杨绛在这个院子里面种了五棵柳树,寓意就是效法五柳先生,也就是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东晋诗人陶渊明。杨绛就是这样,她从来都不去争,不去抢。 杨绛在文学研究所一呆就是25年,她始终觉得自己只是一个零。她在文学研究所遭到所有人的排挤。有活动都不让她参加。比如,1953年第二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研究所里的所有人都参加了,唯独没有邀请杨绛。所有的文娱活动也不会给戏票给她。 可是这一切对于杨绛来说无所谓,她给自己披上隐身衣,专心研究文学。研究所的领导把审稿这个不讨好事情交给杨绛去做。对待每次工作,杨绛都会认真完成。如果做得好,别人也不会夸奖她,旁边还会有人冷言冷语去嘲讽她。 后来,杨绛翻译出了《堂吉诃德》,作为外宾受到西班牙国王的接见。杨绛依然把自己看作一个零,她并不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其实这种归零的态度也是一种智慧的处世哲学。抗战结束之后,钱钟书被聘为国立中央图书馆英文总綦,同时兼任暨大文学院的外文系教授。杨绛这时候就退居幕后,专心做钱钟书的夫人。虽然整天忙于柴米油盐,但是杨绛并没有放弃文学爱好。她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担任教授,翻译散文,同时整理钱钟书的文集。 有人曾感慨道:“钱钟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钟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刀刃。”他们的女儿钱瑗也曾说过:“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人们称赞杨绛是著名作家,杨绛只是淡淡地说:“我没有这份野心。”也有人说杨绛写的作品畅销,她却说自己的作品“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瞬间”。旁人说要把她地书买来珍藏,杨绛并不得意,反而开起玩笑说:“我的书过不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这才是真正的宠辱不惊。正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