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要闻评说】—如何建设双一流高校

【一周要闻评说】—如何建设双一流高校

2015-11-09    04'53''

主播: 860957

19 0

介绍: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并提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同时,该方案最大的亮点在于打破了常规文件的套路,强调“实”事,突出“实”招,抓住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灵魂和实质,在“破”与“立”的辩证法中,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思路和举措。无疑,《方案》的发布,发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强音,必将成为指导和推进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指南。那么,我国高等教育无法跻身世界前列的症结何在呢?又如何才能建设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呢? 诚如《方案》所指出的,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破”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破”,就是要改革,就要打破现有的体制机制。以近年来实施的“211工程”、“985工程”为例,尽管在培养尖端人才、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些弊端也逐步显露出来。由于竞争缺乏,也带来了身份固化、重复交叉等问题,这就需要打破这种体制机制,引入竞争,实行动态管理。例如实行“末位淘汰制”的“动态平衡”机制,高校“竞争上岗”,对于进入“双一流”的高校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考核,开放社会监督渠道,坚决打破重点大学的“铁交椅”,要确保经过几轮建设,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和学科能真正进入世界一流,能得到国际公认,经得起历史检验。 而另一个关键点就在于“立”,首当其冲的就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将教师摆在建设任务之首,体现了教师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要的就是要有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队伍。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没有一流的师资,那么这所大学将永远排除在世界一流大学门外。当然,我们也必需明确,一流大学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的,各层次、类型的高校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就要求因地因校制宜,从实际出发,在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办出高水平,尤其要办出特色,在各自领域形成不可替代的优势。应用性本科、专业学位、高等职业教育、甚至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在职培训等都可以办成各自办学层次的一流。 检验一所大学是否一流,最关键的还是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品质。大学尽管是高等教育的殿堂,但仍然是教书育人的机构,不能忘记其立德树人的本职。因此,对于大学而言,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动摇,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着力培养和造就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除此之外,中国的大学要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还需要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争取更多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如果我们大学里教授的,更多是“拿来主义”的东西,更多的是舶来品,那么,我们还是与世界一流大学无缘。推进中国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的行列,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和学术标准体系,这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