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要闻评说】

【一周要闻评说】

2015-12-14    04'56''

主播: 860957

228 6

介绍:
12月11日,全社会关注了两年多的“复旦投毒案”罪犯林森浩被执行死刑,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希望黄洋父母明天就能够放下怨恨,健康、积极地活下去。经历了太多磨难的双方也希望释放重担,这件事能够就此了结。然而逝者已矣,活着的人们却要为此反思,尽管此事在法律意义上已经了结,但从教育意义上说,这件事并非就能一了百了,林浩森的死亡也绝非标志着此类事件就可以烟消云散。 无论是当年的复旦投毒案还是近期的邵东杀师案,都让人胆战心惊,我们不可预料继“谢舍友不杀之恩”之后还会有多少这样幽默却饱含心酸的流行语。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缺陷,也是在商品经济下对职业道德的拷问。,林森浩作为医学专业的研究生,作为一名未来的医生,仅因日常琐事对被害人不满,为泄愤即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蓄意向饮水机内投放剧毒化学品,故意杀死无辜的被害人,漠视他人生命,毫无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这说明什么呢?学识与生命责任意识、道德责任意识、法律责任意识,并不能简单划上等号,教育也不仅仅是学术的问题。林森浩一再称这是自己的修养、层次不够,从个体上说,他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不可挽回的惨痛的代价,但个体的背后,也暴露出我国教育中存在的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的严重缺失。 按照传统的人才评价标准,高材生=名校+高分,对于林森浩杀人,人们的简单判断也是复旦高材生杀人。可是,如果在人才的评价中加上名校身份、分数之外的其他因素,如社会责任意识、心理健康、关爱心、同情心等,存在人格缺陷的人,还能算高材生吗?其中的道理并不难懂,但是,十分遗憾的是,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没意识到这一问题。在现实之中,学校和家庭教育,都特别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而忽视知识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包括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生活教育。而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就是以高分考进名校,也存在诸多缺失。 严重的心理问题,就是其中的一方面缺失。调查显示,我国名校中,有20%左右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在这起案件中,林森浩因日常琐事,就杀害同宿舍同学,这可以说他心胸狭窄,为人凶残,但是,从心理角度看,这也反映出其人格扭曲,心理问题严重。如果他所在的学校,能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咨询、辅导,那么,他个体可能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救助,也可防止悲剧发生。而重视心理教育,也就是在关注每个个体的生命成长。尽管我国教育部也要求各高校重视学生心理教育、咨询,但是由于投入有限,高校心理咨询室很难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教育、咨询,不能为学生的个体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当然了,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高校心理健康保障的缺失,究其根源,仍然要改善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教育工作者不能简单的把学生当作流水线上的产品,教授学识也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体育课尚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然而那些思想品德课又真正发挥了几分价值呢?对于愈发早熟的中学生,我们的思想品德课仍局限于老旧的故事和刻板的说教,这对于心理健康能有多少建树呢?而且教育压力不断加大,老师们更是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的情绪,家长们也要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多加关注。我们也更加期待,随着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和道德教育的进步,类似的悲剧将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