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顿到斯特劳斯》 (一、二部分)
作者;王宏甲
音乐也许是最纯粹的艺术。贝多芬与经济有什么关系?很久以来,听西方音乐,我们总是专注于那旋律本身的优美和音乐家的才华,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天才。在我少年和青年时期,都没人告诉我,欧洲经济的发展跟这些天才有什么关系。
一、当我坐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看大厅内三十六尊金色的音乐女神像神采奕奕,高悬的水晶吊灯和琳琅满目的水晶壁灯把大厅照耀得金碧辉煌,三层看台两千张金色皮椅座无虚席,几千朵鲜花把冬季的金色大厅装点得异彩纷呈……我想过,经济的发展繁荣同艺术繁荣当然是有关系的,然而单这样想,多么不够。
我不止一次随中国民族乐团到欧非访问,一路交谈,得知乐团的演奏家们多是从五六岁开始学艺,长大后进到国家一流的音乐学院。音乐学院的课程,也主要是致力于教授音乐艺术本身所能达到的造诣。他们都接受了相当优秀的深造,毕业后进到国家一流的乐团。我亲眼目睹了他们的出色演奏。然而,就这些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博得热烈掌声的中国乐团,在当今的生存发展中正遇到严峻挑战。
遇到挑战的远不只是他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两千多个艺术团体在改革时期全部遇到困难。许多艺术团演一场赔一场,不少团体工资发不出去,难以存在。我见过一位音乐学院刚毕业、颇有演奏天赋的女青年,她期望进艺术团体,不少团体对她说,我们这儿现有的人都在减员,要进人确实很难。最后她进了一家公司,该公司老总赞叹道:“这么灵巧的手指,来我们公司打字真不错!”难道改革开放使文艺团体前景堪忧?
我在金色大厅访问了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一位负责人,那天,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们打算邀请我们去中国演出,今天可以谈三年后的合同。”再问,得知他们乐团在世界各地的演出,已经排到了一千天以后。
我不禁暗暗吃惊。我无法确知他们的演出收入达到怎样的水平,他们只说靠演出“过着体面的生活”。此外,还知道他们是给国家纳税的纳税人。比较之下,我国传统体制下的艺术团体,是使用国拨经费的人们。国拨经费的来源,其实就是社会各业给国家缴纳的税金。那么,同为演奏音乐,他们是纳税人,我们是“吃税人”?
是因为维也纳音乐家的演奏水平比中国音乐家高,而且高很多?我不这么认为。我相信这里有音乐以外的原因。所有这些,均促使我去认真地拜访欧洲音乐在近代发展的轨迹。我意识到,金色大厅的异彩辉煌中一定潜藏着我不知的奥秘。我想知道,贝多芬的出现,施特劳斯的出现,与经济发展究竟有何关系?
二、我注意到,西方交响乐的出现,大约是我们认识西方近代音乐发展的一把钥匙。因为它是新生事物,也是交响乐的庞大阵容营造了大型音乐厅的演奏氛围,凝聚人气,营造出新型的音乐市场。
西方交响乐的历史有二百多年。十六世纪前期,尼德兰城乡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发展,随后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成为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声,西方交响乐的发展正是随着欧洲资本主义时代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此前,欧洲音乐有两大主流:宫廷音乐与教堂音乐。诞生于1732年的奥地利音乐家海顿,就曾经是宫廷乐师。他在宫廷服务了三十个年头后,从宫廷出走,去到伦敦。
我们对英国的“圈地运动”并不陌生,但不一定很了解,那是由于毛纺织业需要大量羊毛,养羊更有利可图,于是大规模圈地乃至退耕养羊的事就发生了。在英国纺织业兴起的同时,采煤、冶铁、炼钢、造船、火药、玻璃制造等新兴工业也发展起来,银行、商店、旅馆、饭馆等商贸业随之而兴,与新兴行业相联系的学校也涌现,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伦敦成为国际贸易中心。欧洲近代城市出现了,伦敦堪称“近代第一城”。海顿在这时来到了伦敦。
清晨,海顿被城市的喧声吵醒。他推开窗户,就听到了城市里邮递马车的声音、卖报的声音、锯木头的声音、泰晤士河上的汽笛声……这些声音在今天听来是城市的噪音,在当时却是伦敦工业经济正繁忙发展的景象。海顿激动了。伦敦资本主义市场四面八方传来的声音,开启了海顿汹涌的情思,以致他觉得用先前的音乐表现方式不足以表达伦敦,于是创作了《伦敦交响曲》十二部。
从前,音乐在宫廷演奏,欣赏音乐是一件相当高贵的奢侈的事。资本主义时代的市场,逐渐培育出也想欣赏音乐的资产者阶层乃至市民阶层。音乐以及演奏音乐,就成为可以通过剧场出卖的商品。在伦敦,已有了这样的阶层及其需求。海顿的《伦敦交响曲》是在这样的需求中一部接一部地诞生,每一部都在伦敦演出,轰动了伦敦。
海顿由此被认为是最早确立近代弦乐四重奏和交响曲形式的人,被尊为交响乐之父。海顿的一生,生动地反映了欧洲古典音乐从宫廷走向资本主义时代的市场的轨迹。
在海顿的时代,不乏专注于音乐创作本身的音乐家,他们对音乐创作的痴迷程度乃至音乐天赋,未必不如海顿,还可能在海顿之上,但他们仿佛被封闭在一个遥远的时代了,以致后人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
这是值得当今许多艺术家、作家重视的。特别是已有相当艺术造诣的作家、艺术家,需要警惕被艺术所困,被艺术束缚。艺术的生命和美,永远在于它描绘了反映了生机勃勃的发展变化中的生活。海顿就是典范。
欢迎继续收听三、四、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