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系列】三
理解市场经济(一)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既是各国经济实践中的难点,也是经济理论研究的焦点,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在纯粹的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相对简单。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要复杂很多。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崇尚通过市场自由竞争的方式来配置资源,认为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主张政府充当“守夜人”角色。凯恩斯主义则主张以总需求管理为核心,对经济实行宏观干预,通过实行赤字财政,扩大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建国后,我们照搬苏联计划经济模式,排斥市场,到处打击投机倒把,割资本主义尾巴,造成物资短缺、民生凋敝,结果是“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百姓日子过的紧紧巴巴。
痛定思痛,1978年我们踏上了改革的征程,逐步改变了对市场的认识:从排斥市场到把市场作为计划经济的辅助手段,进而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五大以后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不断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取消管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过程。就拿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来说,从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到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再到企业成为独立市场主体,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其中,既有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权力划分,也有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
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和“官本位“的传统,加上30年计划经济的实践,使人们习惯于迷信权力和控制,很难真正理解市场经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在《变革中国》一书中,把中国的改革称为“边缘革命”。科斯认为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体户、经济特区和乡镇企业四大边缘革命,其实都起于权力和市场的过渡地带,被土地解放了的农民、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特区的创业者今天都成了市场经济的主力。
我们这代人,从计划经济中来,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体会过凭票供应的短缺,也享受了商品过剩的繁荣。笔者还有幸拿粮票换过小家电,见证过“抢购风潮”,贩卖过温州小商品,倒卖过螺纹钢,见识过黄牛诈骗,也许比单纯在市场经济中成长起来的人们对市场的感受更为深刻。
在厉股份(厉以宁)、吴市场(吴敬琏)、张产权(张维迎)等理论大家的思想启蒙下,关于市场的中国经济理论日臻成熟(对比当年顾准,研究了一点商品经济,两次被打成**,真是沧海桑田)。我们有义务宣传推广普及市场经济的理念,借此机会推荐一本通俗的小书《理解市场经济》(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网上有售),可以将其作为理解市场经济的入门读物。
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次第展开,我国经济发展走向越来越明朗,从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由投资驱动、资源驱动,逐渐转型为消费驱动、创新驱动。这样的发展战略更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而且会进一步倒逼改革,重塑政府角色,优化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所以,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背景下探讨政府和市场关系就有了新的意义。
什么是市场?市场既抽象,又具体。抽象的市场指自由意志下的买卖关系,是连接供给和需求的媒介、机制;具体的市场,就是指人们交易的场所,如百货大楼、新发地、淘宝、亚马逊、京东。
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价格反映了商品供求关系,供不应求则价格上涨,供过于求则价格下跌。价格能够引导资源配置、调节供需平衡。随着价格上涨,市场需求会减少,厂家有利可图会扩大生产;随着价格下跌,市场需求会增加,厂家利益受损则会压缩生产,供给和需求最终在某个点实现平衡,这个点的价格就是市场均衡价格。
通过价格这个信号,市场可以自动实现平衡(学者们喜欢叫市场出清),资源配置效率也最高。就像大海的潮汐一样,一定程度的市场波动是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的表现形式。世上没有什么神仙先知,人们正是看到或预见了市场的波动才去调整自己行为的。长期人为熨平、系统且有组织的干扰就会事与愿违,产生更大的波动或危机。童话版的市场机制大抵就是如此。
什么是经济?所谓经济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市场能够有效处理和传递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信息,实践证明,将市场和经济相结合,能带来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市场经济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平等的制度之一。市场里的交易只服从于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市场经济的前提是市场主体的自由、平等。除法律禁止外,市场主体完全按照自己意愿、充分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不受歧视、同样对待。
市场经济是一个分散决策的经济,市场中无数个自由意志根据市场需要进行选择。供需双方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由供方自主决定,需方用货币投票,自主决策购买什么、何时购买、购买多少、向谁购买。
市场中竞争机制的存在,推动了企业科技创新和适应消费者偏好。因为商品的价格由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决定,而率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的企业将获得超额利润和更大的市场份额。
市场经济也是一种责任制度。企业要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必须建立很好的声誉。经济学家张维迎曾说,市场经济中,不光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还有一只“隐形的眼睛”,这只眼睛监视市场中每个主体的行为表现,使陌生人之间的分工合作成为可能(这使民法、品牌、商标、信誉、征信、溯源体系等成为市场经济的标配)。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地方,人们越注重自己的信用。
市场经济天然是开放的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经济。哪里有就业机会,哪里待遇高,人就往哪里集中;哪里生产要素便宜,哪里运营成本低,企业就往哪里集中。而且在资源流动的整个过程中,不是政府而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决定性作用。相对封闭、自我循环的发展模式往往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慢的重要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厂商利益和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得到了高度统一,厂商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但它们获得利润的方式是为社会提供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厂商的自利行为促进了全社会福祉的增长。
市场机制追求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以降低成本,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竞争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数个市场主体在市场信号的引导下,通过平等的契约关系开展分工协作。所以,市场体量越大,分工协作规模越大,市场效率就越高。这也是地理大发现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内在原因。
劳动者是最大的生产力,能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性的制度才是最合适的制度。无论是企业、城市和国家都要关注一项制度安排是否有利于人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能够充分自由地去追求财富、创造财富,所以,市场机制是一个有效率的制度。
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不断打破束缚、扩大自由的过程,农村废除人民公社,让农民回归家庭、安心种地,允许农民自由进城打工经商;城市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鼓励个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发展个体和民营经济,等等。这些改革措施促使整个社会释放出巨大的活力和创造力。
市场不是万能的,自有其功能范围。一方面,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如健全的法律体系、清晰的竞争规则、稳定的宏观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等,无法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形成。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存在局部失灵问题,如价格信号失真或扭曲,市场力量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带来的经济波动,私人资本不愿介入的高风险领域,自然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贫富分化等。
西方经济学提出了“外部性“的概念。所谓“外部性”,指一个经济主体在自己的活动中对第三方产生了有利或不利影响。外部性的存在会影响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所以政府需要努力消除各种对经济不利的外部性。
市场和政府是经济活动中相互配合、有机统一的“两只手”。政府的作用往往是有形的,而且立竿见影,所以习惯被称为“看得见的手”,以区别于市场机制那只“看不见的手”。
我们不能把市场机制未得到充分发挥和市场功能范围以外的问题,用来否定市场机制本身。如行业垄断、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黑恶势力猖獗、生态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权钱交易、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大都是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尤其是大家最深恶痛绝的寻租和腐败问题,恰恰是权力对市场的侵犯,是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格格不入的。
政府更好发挥作用,不是弱化市场作用,也不是要取代市场,而是要弥补市场的不足,并为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和经济有序运行创造良好环境。如果说,市场的功能主要是提高效率,做大蛋糕的话,那分好蛋糕、为做大蛋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