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子友邻
播讲:姚黄魏紫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bó,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bó;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此章和政治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和儒家也是息息相关,据史记所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这一章正是老子给孔子的答案,并提及了孔子,由于此章甚为复杂,字多歧qí义,我将细致分析。
第一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一句的重点在于对上字和德字的解读,我们先来说上字,有人把上理解为尚,是崇尚chóng shàng的意思,但在我看来,这是不对的。没错,古代上尚互通,可互为假借,但在这里,显然不通,通观此章,可知此章和政治有着莫大的关系,上如果训为尚的话 ,那么它的后半句就不好解释了,而且套到后面几句也不通。所以依通章文意来看,上应为国君之意,下则为百姓之意,弄清了这一点,我们再来说说徳,此章徳有二义,一为本意所得、得到,二为引申义道德,如何区分呢,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前一句中间的德是道德义,后面的徳,为所得的得。这样的话意思就显而易见了,国君之德,就是不要在意自己能得到多少,无私一些,这样就有所得了,也是至高的道德,而百姓之德,就是不失自己之所得,这样的话也就不需要过多的道德约束自己了,因为各得其所。
第二句: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这一句是说具体实行的方法,什么叫无为而无以为,无为就是顺其自然,既然顺应了发展轨迹,那么就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事了。而百姓呢则是无为而有以为,有以为和有为概念是不同的,有为是任意妄为,有以为是该做的事情。
第三句: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这一句说到了仁义,为什么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呢?老子在第五章说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所以国君行仁,应该效法天地,不要偏袒任何一方,所以是无为而无以为,如果变成了有为而有以为的话,那么离亡国不远,下面我们再来说说义,为什么是为之而有以为呢,为就是因为出现了偏差,需要矫正,这时应该做的。
第四句: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这一句争议很大,很多人说老子极其反对礼治,其论据就是此句,其实这是错误的,究其原因还是对两个字的理解有误,一个是上,一个是扔,上字前面已经讲过,不再重复,至于扔字,先暂且不说。先来说说整前半句的意思,国君要推行礼,可是却没人响应,为什么呢?这还要阐述一下历史背景,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lǐ bēng yuè huài,礼制频遭僭越jiàn yuè,已经没人知道真正的周礼为何了,当然无人响应。这时就要有人站出来给人们以指导示范,这也是后半句所要说的,攘臂而扔之,很多人理解为把礼扔掉,这是不对的,扔有两读,一读轻声,一读去声。前者表示扔掉,后者表示牵引指导,这里用的正是后者,这个攘臂而扔之的人,正是孔子。
第五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一句重点说了当时的状况及其形势,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是个非常对的预见,那么怎么解决呢,还是要靠礼,有人会感到非常奇怪,老子应该是反对礼的啊,怎么会如此说呢,要知道老子是周朝的官员,避不开礼治的,老子所反对的只是排场太大奢侈浪费,这也是当时客观存在的,基本的礼仪礼貌是不反对的。
第六句: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这一句讲的是具体的方法,有几个地方我们必须注意,忠信之薄的薄不是浅薄的薄,而是浅显的意思,要实现忠信,礼是最简单的一个步骤,但不是唯一的步骤。乱之首,不是说礼是混乱的源头,乱的本意是理乱丝,从这个本义引申为治理,所以礼是治理的首要步骤,是道之华,这个华是花的本字。这里就把道比喻成了一株植物,礼是道之花,花的作用就是吸引昆虫完成授粉,所以礼的作用就是吸引人,那这株植物的果实是什么呢,是愚,愚在老子眼里就是朴的意思,也就是说,要复归于朴,礼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可是很多人迷恋于礼。以至于忘了,这只是花,而不是果实。真正懂得其价值的人应该直接去取果实,而不是迷恋花朵,可惜的是没多少人看得清,后世的儒生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