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直接途径

13 直接途径

2022-05-29    19'22''

主播: 太傻接引官

82 1

介绍:
第5章 通向开悟的直接道路 (续)   在其他情况下,对于那些只专注于客体化体验的人来说,研究觉知(或意识)本身的本质,太深奥或困难了。因此,作为对“面向客体之心”(object-facing mind)的一种让步,一系列长期而艰苦的预备修行被认为是有必要的,以便净化心的向外倾向,然后,心才会被认为适合进行探索其自身实相的终极努力。   结果是,世界宗教已经演变为一种混合物,混合了一切体验本质性的、不可简化的实相(觉知本身)以及当地的世俗传统,前者逐渐被后者所遮蔽,其遮蔽程度已经如此严重,以至于世间的主要宗教,现在都或多或少失去了与其本初领悟的联系。   不过,这种领悟一直都被保存在偏远的道场和修道院里,也一直都存在于这类人的心中和脑海中——他们深深地渴望知晓他们自身的本质或世界的终极实相。三位这样的人物分别是:拉马纳·马哈希(Ramana Maharshi)、阿特马南达·奎诗那·梅农(AtmanandaKrishna Menon)和室利·尼萨迦达塔·马哈拉吉(Sri Nisargadatta Maharaj),在二十世纪中叶,他们复兴了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普通人可以在没有任何预备知识或预备修行,也没有特定的宗教或灵性归属的情况下,发现意识(或觉知)的本质。   这三位圣人,并没有发明认出实相本性的方法;他们只是把它从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累积的信仰这一裹尸布的遮蔽中解救出来,使之复活,把它从只被神秘化的异国文化的包装中剥离出来,为新一代人重新塑造它。   这个方法有时被称为“直接途径”,指的是我们直接去认识我们纯粹意识(或觉知)的本质。也就是说,觉知直接去认知它自己,而不必把自己引向任何客体化修行或体验。这与许多传统途径或渐进式途径形成对比,这些途径要求一系列的修行作为领悟的先决条件,所有这些途径都要求意识指向或聚焦于一个物体,例如:咒语、火焰、呼吸、呼吸之间的停顿、古鲁,等等,以便净化它所累积的制约。   虽然在以前的时代,可能有理由采取更加渐近式的方法通往体验之实相,但我的看法是,我们的时代对于“直接途径”已经成熟了。有些已经在渐进式道路上前行了许多年,甚至几十年的人,他们感到了对“直接途径”的抗拒,这不是因为这条途径困难或不适合。着实是因为,这样的人已经将他们自己投入到这些形式和修行中,变得执着于它们并受其限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最初开始修行,正是为了摆脱所有这些限制。   在直接途径中,所认识到的是:觉知的体验或觉知本身,是所有体验中的认知因子,与体验的内容无关,因此,没有(任何)特定的体验是觉知本身的载体、指示或标志。正如屏幕在所有电影中都同样显而易见,无论其内容如何,觉知在所有体验中也都同样闪耀,从我们最深的沮丧到我们最快乐的感受。   直接途径不需要灵性或宗教归属或背景。不需要为了这个简单的认知而进行预备修行,这个简单认知就是:知晓或觉知本身,是所有体验中本质性的、不可简化的、不可分割的因子,我们称该因子为“我”或“我自己”。没有人有接近它的特权。它对所有地方、所有环境、所有处境中的人,都是平等开放的。所需要的一切,只是对实相本质的深刻兴趣,或一种直觉,即:长久以来,所有人都无法通过客体化体验而让平静、快乐或爱得以实现。   ***   意识要如何发现其自身的本质?为了认识客体化体验,意识必须采用心的形式,但它无法用心的形式来认识它自己。世界是由心来认知的;心是由意识来认知的;而意识是由其自身来认知的。   由于意识是可以认知其自身的唯一的“人”,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必须询问意识本身,它对其自身的认识或体验是什么。念头可以形成这个问题:“用来认知体验的认知本身,其本质是什么?”但只有那认知体验的东西,可以正当地回答这个问题。所有的体验都是由意识来认知的,因此,只有意识能够认知意识。只有觉知能够知晓觉知。   最近,我参加了牛津大学一位著名而备受尊敬的哲学教授关于意识本质的演讲。在努力用抽象而复杂的推理方式来描述意识本质的过程中,他说:“有些哲学家说,意识有可能意识到它自己;这种想法应该被扔进垃圾桶。”   演讲结束时,我对他说:“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他们是有意识的。”他沉思了一会儿,然后同意了。接着,我观察到,无论我们意识到的那个有意识的东西是什么,其本身必须具有两个属性:一,它必须存在,二,它必须有意识。“那会是什么?”我反问。   “意识!意识正是那存在且有意识的。”我提议道,仅仅“我们每个人当下是有意识的”这一体验本身,就是意识认知它自己的体验。   “哦,不,不,”他说,“你走得太快了”,然后,又沿着精心而深奥的推理思路出发了,这种推理与体验毫无关系,而且把他的无知隐藏在晦涩和复杂之中。当我再次向他提出抗议时,他只是转过身来,回答下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以了解为伪装的深刻无知的例子,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来自世界顶级教育机构之一的一位著名教授。   这位教授忽略了最简单、最亲密和最基本的体验:对我们自身存在的认知,对存在的意识。如果意识不知道它自身的存在,我们就不会知道觉知的体验,而结果会是,对于“你有意识吗?”这个问题,必须回答“不”或“我不知道”。对于觉知的体验,是每个人的最初体验,尽管它通常由于人们对客体化体验的偏爱而被忽视。当我说它是“每个人的”体验时,我的意思是,这是觉知的原初体验,即:它是有意识的。意识对其自身存在的认知,平等地闪耀于所有人心中,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似乎因客体化体验而失去了我们的本质身份。不是觉知悲伤的感受,相反,我们感觉到我是悲伤的。不是觉知孤独的感受,相反,我们感觉到我是孤独的。不是觉知伴随衰老进程的想法、感受、感觉和感知,相反,我们感觉到我在变老。如此,我们允许我们的本质存在,及其与生俱来的自由、平静的品质,被体验所侵吞和制约。对我们自身存在的认知——作为“我是”的认知闪耀于心中的体验——在每个人内心都是同样的。没有人有接近它的特权,为此之故,这是唯一不可能有不同意见的认知。在所有状态、环境和条件下,它都是绝对真实的。如果我们发现,我们对于自身本质存在的本性有不同意见,那么,我们就误把自己当作了客体。只有对于具备客体化属性的事物,才可能有不同意见。
上一期: 12 冥想
下一期: 14 14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