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对我们的永恒的记忆
(续)
我们从未去任何地方。我们没有经历任何体验;体验是永恒、无限觉知的自我染色。觉知的存在从未被体验所玷污、伤害或撼动。它总是处于同一个原初的、明亮的状态中。
心有不同的状态,但觉知或意识没有不同的状态。觉知总是处于同一个状态中。所谓的清醒或做梦状态,是觉知的自我染色,而觉知是永远存在的,其内在充满了平静。觉知内在所固有的平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对所有人都是同等开放的。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觉知无法对人开放或被人认知。觉知一直都对它自己开放着,尽管它有时用自身活动的面纱遮蔽了自己。
觉知并不会在夜晚入睡。觉知不知道关于睡眠的任何事;它总是完全清醒的。在睡眠中,或者说,在任何其他状态中,觉知都没有进入新的状态。觉知从未经历任何状态。念头所认为的睡眠,仅仅是想法、感受、感觉和感知从觉知之背景中的移除,永存、全然清醒的觉知,其内在充满了平静和无条件的满足。
念头认为,睡眠是觉知的缺失,但实际上,睡眠是对缺失的觉知。觉知一直都处于同一个原初状态中;什么都不曾对它发生。在睡眠中,觉知不再自我染色为心的活动,并自我揭晓,于是,我们品尝到了我们真实本质中的平静。觉知认出了它自己。这就是我们喜欢睡眠的原因。
觉知,一切体验的实相,一直都处于同一个不可分割、不可摧毁、明亮的状态中。领悟并感受到,什么都不曾经对你发生。你仍然处于同一个原初状态中,那是你出生那一天的状态,也是你出生前的状态,因为你,觉知,从未出生。现在,你正处于同一个原初状态中,那将是你死后的状态,因为你,觉知,从不会死。
带着这份领悟,我们不再感到我们必须保护自己不去经历任何体验,或以任何方式逃避生活。无论我们去哪里,我们都是安全的。我们不会被体验所触及,然而,我们却密切地接触着所有的体验。
***
我们从未去任何地方。意像、感觉和感知之流透过我们而流动;我们并未经历它们。我们没有经过时间和空间而移动。可以说,时间和空间透过我们而移动。
当我们旅行时,我们体验到一系列的想法、感觉和感知,但这些想法、感觉和感知在其中而活动的觉知领域,从未去任何地方,更准确地说,想法、感觉和感知是觉知的自我染色。这个领域通常的名称是“这里和现在(或当下)”。
透过念头的过滤,这个领域的现在似乎是时间中的一个片刻。透过感知之棱镜的过滤,这个领域的这里似乎是空间中的一个地方。但现在和这里是通向永恒和无限的窗户。真正的现在,唯一的现在,是永恒的现在。而真正的这里,体验发生之处,是没有维度的觉知之存在。它从未去任何地方。
我们喜欢旅行的一个原因是,与旅行中所涉及的活动相比,我们的根本因子从未去任何地方,而在旅行中,它被带入了焦点。变化突出了不变。那通常伴随着旅行的深刻平静感,是我们的不变存在中的平静。我们喜欢去不同的地方,只是为了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我们从未去任何地方”的认知,以及去感受伴随这个认知的平静。
我从未去任何地方,我一直都在“我是”这同一个地方,被称为这里的无地之地,以及被称为现在的无时之时。正如我们的本质存在——永存无限的觉知——在心中作为“我是”的认知而闪耀,这个认知在时间中呈现为现在,在空间中呈现为这里。正如“我是”的认知是一个门户,有限的心或独立自我必须透过它才能回归其本质性的、不可简化的实相——纯粹意识,这里和现在也是如此,它们是闪耀在一切体验之中的灯塔,它们是一扇秘密的门,透过它,心穿越时间进入永恒,穿越空间进入无限。
屏幕从未经历电影中的人物所经历的旅程,尽管旅程的全部只是屏幕。时间和空间表相的全部,是无限、永恒的意识,但永恒、无限的意识从未出现在时间和空间中。这里和现在,是无限、永恒的意识与有限之心的交汇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我们越来越年长的时候,我们越来越觉得自己没有变老。“我们正在变老”这个信念似乎与我们的体验相矛盾,我们体验到自己一直是同一个人。随着死亡的临近,我们越来越觉得:“多么奇怪,我感觉我一直是同一个人。我与我五岁时是同一个人。我没有真正变老。那时的我就是现在的我。”这个直觉是真相侵入心中的无数方式之一,给心注入了一丝实相的痕迹,注入了对我们的永恒的记忆,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念头几乎会立即摒弃这个直觉。
正如巴尔亚尼所说:“他现在和那时一样。”我们本质性的、自我觉知的存在,总是处于同一个原初状态。在某种程度上,这个直觉变成了我们活生生的体验和感受,它带来了一种解脱,让我们免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匮乏感,恐惧和匮乏感正是独立自我或有限之心的特征。因此,它带来了平静和满足,这平静和满足是对“我们自身存在之实相”的认知中所固有的,实相在我们心中,作为我们,而认知着它自己。
我本质上是永恒的存在。我并不来自某个地方。我不会去任何地方。没有什么被添加在我身上,也没有什么从我身上被取走。没有体验曾让我增加或减少。我是圆满的、满足的、完整的、完美的。我本质上一直都处于同一个原初状态。我从未被体验所伤害、玷污或老化。我没有出生也不会死去。
从这份领悟中升起的平静之泉,是超越理解的平静。它并不来自于心。它来自心的背景,但它逐渐用它的存在将心淹没,逐渐将心转向它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