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二月:实相的本质
2.8 “力量从零开始,但实相是超越的。”
梵(Brahman)的本初、未显面向即实相。当梵变得活跃,它就作为幻相而显现其自身。幻相的本质是零——它并不真正存在。所以就有了一(梵或实相)和零(幻相)。在吠檀多中,梵加上幻相,被称作大自在天(Ishwara),这就是马哈拉吉所指的力量。(注意这里,一加上零仍然是一!)力量可以自由地创造出它所需要的各种形体,以满足它内在无限扩张的冲动。为了实现这一点,它创造出拥有越来越精致的感官的生物。然而,尽管创造始终在持续,但其基础仍然是零。
因此,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一切都是短暂的。无论什么出现了,迟早都会回归“零”——它的来处。所以,每一个体验都是短暂的。没有什么可能持久;一切都会消失,就像水从指尖滑落。力量所创造的没有什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从零开始的。然而,实相——梵,是一,是永恒的。祂从不来,也不去。
2.9 “祂无所不在,祂不是身体,我就是祂。”
现在,坐在这里,身体在不费力地呼吸,知道你是活着的,还有比这更伟大的奇迹吗?生命无所不在;有时,你能感觉到你自己意识的力量包裹着所有进入意识的事物。你所感觉到的力量给身体注入能量,并让身体充满了“我是”之光。然而,那“我是”之感,并不聚焦于这表面上的“个人”——它远远超越了这一点,进入纯粹真知和遍在意识之无限与永恒的领域。你所犯的只是一个简单的错误——把无限的觉知与有限的、受时间束缚的身体相联系。没有什么可以限制大我——真正的你。大我的自由是绝对的。这是一种永远不知束缚的自由。
“我就是梵”这句话是在奥义书中发现的,书中指出,这是一句伟大的格言。另一句伟大的格言是“你就是那”(you are That)。两句格言都表达了同一个真理。格言所传达的观点是:并非(作为个体的)“我”是“祂”;相反,祂是(个体)“我”背后的实相,被视作整体。显然,你无法把海洋放进波浪里!实际上,这个观点是指,当我认识到我的真实本性时,真正的“我”,无异于那背后的实相。波浪只不过是水。那才是“我就是祂”的含义。
2.10 “根基是真实的;我无我,但意识不说话。”
有四个层次的语言,从超因果身(mahakaruna body)开始,在其中,关于存在的纯粹认知,为通过三个更低的身体而产生的所有念头提供了基础。那个基础是真实的——你永远无法否认你自身的存在。然而,那存在是不受无知的蒙蔽影响的。这意味着,“我”不再和身体受限感及受缚于时间的小我认同。那幻相在这个层面不存在。纯粹的认知作为根基(“我无我”)而存在,但没有观点或念头,所以,那意识不说话。
2.11 “什么是真实的?大我无我。”
大我(Self)这个词,就像“我”(I)一样,指向说话之人。它是一个“反身代词”,这是一个指代永恒主体而非客体的词语。大我这个词真正指代的是永恒存在的那一位——实相的本质、实相自身。这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词语,所以使用大写字母“S”。另一方面,小我(self),使用的是小写字母“s”,表明它的不重要。小我是被断然拒绝的,它被斥为骗子。这个假我剥夺了你与生俱来的权利,那就是知道你自己真正是谁——万物之遍在且永恒自由的大我。
2.12 “我无所不在,别无他物存在。”
头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明白一体性。当它最终明白的时候,就变得安静了,不再坚持(存在)众多自我的观念。此处,马哈拉吉说:“我无所不在。”指的是你自己的大我即万物的大我。没有第二个大我存在。明白你无所不在,并不意味着你突然得到了神奇的力量,可以通过别人的眼睛视物;而是意味着你不再想像“某个别人”的独立存在。相反,存在是“一”,而那被体验为你自身的存在;也就是,“一”就是“我”——主体。意识看见它自己是整个世界。
2.13 “我不是身体,身体是邻居。”
觉知的源头不可能在身体里面的任何地方找到。身体是那觉知的客体,同样地,你的隔壁邻居也是那觉知的客体。所以,当你发现自己与身体生活在密切的联系中时,没有理由要对身体不友好。然而,不要把身体当作你自己。它的麻烦不是你的麻烦。有一天,当时间到了,身体就会离去,不会征询你的允许,与它出现时一样。为了从大师那里获得这一真知,人身是有必要的,所以最好保持一种感恩的态度,为了大我真知而使用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