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四月:知识与无知
4.25 “在一体性中,既没有快乐也没有悲伤。”
实际上,存在-意识-喜乐是一体性,尽管它具有三个部分。喜乐通常被译为“极乐”,这可能暗指实相中有某种令人愉快的体验。一种更传统的翻译是“圆满”,这更好地描述了它本身的完整性,超越了快乐和悲伤等对立面。很明显,必须有人存在,才能体验诸如悲伤一类的情绪。快乐,作为与悲伤对立的情绪,也受到同样的限制。事实上,在一体性中,没有个人存在,因此,也不可能有情绪存在,无论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
4.26 “动物、飞鸟,甚至蚂蚁,都拥有认知。”
即使最微小的生物也是同一个不朽大我的显现。大我是纯粹的认知本身——祂一直是有觉察力的,因为祂本身是绝对的觉知。这个认知是存在-意识-喜乐之三位一体的意识面向,但存在和喜乐(或圆满),也一直都呈现着。然而,所有的造物都受制于同样的幻相,那就是个体存在感,因大我与形体的身份认同而产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进化级别越高,这种身份认同似乎越强。一种相对简单的形体,比如说一棵树,也许只有少许对其自身存在的意识,因此可以享受相对的平静与和谐。更加复杂的形体,例如哺乳动物,它们有能力体验情感以及用(最)基础的方式思考,相应地就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安和焦虑。人类,具有高度进化的概念化能力,可以将自身存在与他人相关,因而体验着所有生物中最极端的快乐和悲伤。然而,最终,当个体化的存在被视为幻相的时候,它在起初、中间和最后都是虚假的。
4.27 “实际上,无知是意识或知识的源头。”
不像动物、飞鸟、昆虫等,人类有能力知晓其真实本性。正是这一点,使人类成为所有生物中最伟大和最高等的。对真实本性的无知普遍存在于所有生物中。在非人类形态中不存在无知消失的可能性。只有通过人类的诞生,大我才可能了悟到祂自己是一体实相。若非因为无知,每个人都会作为大我而有意识地活着。尽管如此,大我仍然认同它所呈现出来的任何形体,在这种无知中,个体存在感或个体意识产生了。大我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在个体意识的这种状态中来回跳动,在快乐与痛苦,享乐与受苦的对立面之间疯狂摇摆,最终,大我以某个人类的形体显现其自身,而这个人带着寻找大我的明确目标生活。此时,大我在某个求道者的身体中寻找祂自己。无知仍然以这种观念的形式存在着,即“我在寻找大我。”无论如何,在大我结束游戏之前,这是最终的阶段。
4.28 “无知就是认为你是做者。”
没有“你”,也没有“做者”的存在。认为你作为行动者而存在,即是小我。那正是小我的一种定义。无知的真正本质是非常难以定义的。这是一种“不知”的状态,贯穿一生,每天早上都以同样的方式出现在醒态中。你无法从无知的内部真正地看清或理解这种状态。在无知中思考大我或上帝,就像梦中的清醒一样。它仍然只是一个念头,没有任何作用。你可能认为,为了醒来,你应该做这个或那个,但你只是在睡梦中喃喃低语。另一方面,在睡梦中思考醒来确实发生了,而且是正确和恰当的。在适当的时候,(真正的)清醒到来。
4.29 “力量如此精微,它使一切运转起来,你能感觉到吗?为什么?因为它什么都不是。”
那创造了世界并让一切发生的神圣力量,是幻相的力量。幻相是梵的力量。为了体验到祂的力量,梵必须将其自身显化为世界。如果你是太阳,你会感觉到自己的热量,看见自己的光芒吗?它们是你自身的存在(而产生)的影响,并非你的存在本身。太阳的光芒对于看它的人来说是可见的,而非对于太阳本身。一条河流的巨大力量在其源头被削弱为零。影子对于投影之人来说,什么都不是。
4.30 “知识是最大的无知。”
从无知中,知识诞生。“我是一个‘人’” 的念头来到。大我将其自身等同于形体和名字。只要无知存在,游戏就以这种方式继续进行着,一世又一世。快乐仍然难以捉摸,短暂地出现,然后又离去,只留下渴望更多快乐的烦躁欲望。欲望被追逐着,目的被达成了,获得了一些东西,又失去了一些东西。死亡让人沉默,人神秘地消失了,正如人的出现一样。另一个人出现了,生活了一小段时间,然后也消失了。这就是知识的本质。把知识当真是最大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