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十一月:我是谁?
11.25 “由于遗忘,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是无知的,并挣扎着去获取知识。”(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是无知的遗忘,其本质是什么?除却无知本身,遗忘究竟是什么?因果身,即真正的纯粹无知或遗忘,就像一块无法穿透的面纱,存在于头脑(精微身)和大我真知(超因果身)之间。因果身是对大我无知的起因,只要你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它就会一直持续。这无知有时被描述为面纱,有时则被描述为黑暗或遮蔽太阳的乌云。在任何情况下,无知和真知,黑暗和光明,遗忘和记忆,都涉及到二元性,这意味着你在应对头脑的诠释。实相是超越二元性的。
真知、光明和记忆,被认为代表着头脑的可取状态,是平衡中积极的那一半。无知、黑暗和遗忘,则被视为灵性探寻者头脑中不可取的状态,代表着平衡中消极的那一面。起初,这些成对的对立面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思维方式。不过,它们无法穿透无知的面纱。因为它们存在于头脑中,因此是“低于”头脑的。唯一能跨越精微身与因果身之间鸿沟的方法就是把头脑弃之不顾,从而进入因果身。所以,冥想是一个如此有用的助力。通过冥想你可以忘记头脑,体验到进入因果身的、氛围更加纯净的感觉。你进入了一种纯粹遗忘的状态。最终,你忘却了遗忘,了悟到:你的真实存在既超越了记忆,也超越了遗忘。
11.26 “遗忘状态实际上并不存在。”(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领悟到无知并不存在,真的很奇妙,也很解脱!从纯粹逻辑的角度来说,很明显,不存在的事物就不可能存在。无知、遗忘,是一种不在、一种非存在的状态。这样一种状态不可能被体验到。你怎么能体验到你自己的不存在呢?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被视为纯粹无知状态的因果身——为了解释说明的缘故而被当作通向大我真知的障碍——其实并不存在。它什么都不是。没有任何事物存在!所以,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说:整个灵性探寻的过程,束缚与解脱,无知与真知,全都发生在头脑中。无知是一种想像中的状态。你只是想像自己没有了悟,没有开悟。事实上,就在当下,开悟正是你的自然状态。伴随着你领悟到,你在想像你自己的无知,整个求道就结束了。
11.27 “超因果身可以被体验为纯粹真知。”(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超因果身(Mahakarana body)是纯粹的真知,所以当它被体验到时,纯粹真知就知晓了它自己。那种体验是什么样的?头脑中仍然有个体化的“我”的感觉,因为头脑就是个体化的“我”之感。这种感觉并没有消失,但与此同时,有一种领悟,即人的真实存在是一种超越头脑的光明。纯粹真知的体验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存在。正如太阳不需要任何其他光线来看见它自己,因为它就是光,所以,纯粹意识不需要任何其他意识来知晓祂自己,因为祂就是真知。
11.28 “超因果身中的觉知状态,是自行点燃的火焰,它让无知忘记自己之后,使自己变成空无。”(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这句话描述了通过探究“我”的本质,大我了悟是如何发生的。如果在冥想中持续沉思因果身,你就会了悟到,真正的“我”是那个觉知遗忘的你自己。你是真实的,而你所沉思的无知是不真实的。事情一直都是这样;你一直都在,但你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为你相信无知的真实性。然后,你的觉知状态变成了永远自我点燃的火焰。忘记真正的你自己变成了不可能。到那时,你就完成了所有需要做的事,或者更确切地说,事情通过你而被完成。大我已经了悟到了祂自己。
11.29 “任何可以被记住或遗忘的事物都绝对不是你。”(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记忆和遗忘这两个对立面分别构成了精微身和因果身的世界。在念头能够被记起之前,它们必须被“遗忘”。念头来自无知,又回归无知,就像演员从舞台的两侧登场,念出他们的台词,然后退场。这就是被感知到的世界的本质,它被看见,然后又看不见了。这其中无一物可能是你。对于这些转瞬即逝的现象来说,你的永久性和真实性属于一个完全不同的层面。如果为了存在,你必须记住一些东西,你将依赖于你所记住的内容。那么,一旦忘记了它们,“你”会在哪里呢?实相不可能像那样来了又去。大我是独立的。世界可能会来来去去,但大我仍然如其所是。
11.30 “这四个身体是进入第五层的四个步骤,在那里,言语变成了沉默。”(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在最终的分析中,四个身体:粗钝身、精微身、因果身和超因果身,全都是显现的(组成)部分。在这显现中的一切都是机械化的。它自行运作,就像一个巨大的、完美的、上过油的机器,或者,如果你喜欢有机的比喻,就像从一粒单独的种子里长出来的大树。粗钝身和精微身是受造万物的形和名,因果身是空无,从其中,前者出现,而超因果身是光明和神圣的力量,它将生命赋予万物。
只有未显是超越所有这些的。对于那既不出现也不消失,既超越存在又超越非存在的,可以说些什么呢?在那里,言语变成了沉默。在实相中,没有思考或概念化的可能性。当只有“一”存在时,怎么可能有任何事物出现呢?出现,显现,意味着二元性:一者看见,一者被看见。然而,“那里”也是“这里”。最终的实相——言语无法触及那里——是此刻、这个体验的永恒基础。那无状态的状态不可分割、没有局部、无可阻断、没有波动,也没有任何特征。那就是我们之所是,现在,以及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