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第十二章   十二月:了悟之人   12.27 “圣人的标志是,他不按照进入他头脑中的想法行事。”(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你可以确定的是,无论什么想法进入了悟之人的头脑中,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受到这些想法的束缚。处于无知中时,念头被认为是“我的”。如果“我”感到愤怒,“我”就毫不犹豫地表达这种愤怒。“我”觉得这样做是完全正当的。了悟之人的情况并非如此。念头就是念头。它们来自浩瀚的空无海洋,即因果身,然后回归那里。如果一个念头命中注定要在特定的时刻表达,它就会被表达出来。如果念头没有注定要表达,它就不会被表达。没有实现愿望或表达想法的冲动,因为不再有大我与“我”的身份认同,而这个“我”正是做者身份感。   12.28 “一个已经领悟无心之道的人没有忧虑。他总是沉浸于他自己的大我之中。”(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有时,有人问:“为什么寻求了悟?它有什么价值?” 有些求道者想要再次确认:可以从了悟中获得一些快乐,一些极乐,一些使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求道者通常会对他们得到的答案感到失望,因为事实上,大我了悟不涉及任何收益或任何新事物的获得。本质上,大我了悟是失去不真实的东西,抛弃无知。了悟的体验更像是解脱而非极乐。突然到来的极乐体验往往如此引人注目,因为它们与寻求中的头脑普通且相当沉闷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另一方面,已经遵循道路很长一段时间的求道者,更接近了悟,已经摆脱了许多琐碎的焦虑,所以当最终的领悟到来时,它似乎不那么引人注目。事实上,这可能是一个相对较小的转变。   无论如何,最终的领悟到来,意味着一切担忧的结束。心变成无心,因此,不再有任何虚假的中心可以让关切和焦虑继续存在。意识已经回归其真正的中心,在那里,祂始终沉浸于自身之中,沉思着自己的存在。   12.29 “那稳稳地安住于其大我中的人说‘我无所不在,我是圆满的,我存在于每一颗心中。’”(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当人们下到恒河,用铜壶把水带回他们的家中时,他们并不认为水与它所来自的河流是分开的。他们用它来礼拜,对他们来说,它代表了恒河女神,就像河流本身一样。这也是对待意识的正确态度。   每个人在他或她的心中所感受到的个体意识,与无所不在的普遍意识是一样的。完全没有区别。“无所不在”意味着它内在于所有的形体之中。它是由个体意识构成的整体,就像森林是由个体树木构成的一样。事实上,“个体意识”的概念是错误的。只有一个不可分割的意识存在。无知、束缚构成了这样的信念,即:个体意识是真正独立的。解脱就是看穿那个错误的假设。   12.30 “了悟之人不怀有任何观念或念头。”(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有一个故事,关于一个人和他的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被他们的父亲派往遥远的城市寻求智慧。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回到家,他们的父亲问他们对真理了解多少。哥哥给他的父亲背诵了许多关于梵之本质的经文:世界如何通过幻相的力量出现,但不影响梵本质的一体性,整个宇宙是如何包含在梵中的,每个人如何是梵却没有意识到祂,等等。当他父亲问小儿子,他从真理中学到了什么时,他只是静静地站着,觉得试图用语言表达任何绝对真理,都是将它降低到相对真理的层面。于是,他的父亲知道,这个儿子已经找到了智慧,并且真正领悟了。   沉默是了悟者的自然状态。只要生活之梦继续下去,沉默就作为已经觉知其自身的纯粹意识而存在。当梦结束的时候,沉默仍然作为绝对而存在,没有对任何事物的意识。最后这句话虽然合乎逻辑,但却是理论上的。关于这意识消失之后的绝对状态,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我们只知道当下的意识。这是意识的本质。意识即是认知。整个出生、生活和死亡的经历都发生在认知中,发生在头脑中。了悟之后,这一点被清晰地看见和领悟,因此,所持有的认知,以及出现于其中的世界,都被释放了。观念、念头、整个宇宙都可能再次出现和消失。大我并不卷入其中,所以不关心。   12.31 “圣人的真正标志是不把世界当真。”(室利·悉地哈拉梅什瓦尔·马哈拉吉)   一棵树上有两只鸟。其中一只鸟不断地从一根树枝飞到另一根树枝,吃着生长在树叶间的果实。另一只鸟安静地坐在树顶,既不品尝也不吃任何果实。了悟之人就像树顶的那只鸟。就他或她而言,世界不是真的。它只是一个漫长的梦。他或她对人生短暂的快乐没有欲望,因此,不会触及它们。如此,通过无为,而不是作为,通过沉默,而不是语言,了悟之人展示了如何在这世间生活。   ---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