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二)
1948年9月
谈到宗教与哲学演讲的价值,室利·玛说:
通过重复聆听这类演讲,通向所听第一手知识的道路将逐渐打开。你们知道,水滴石穿,当洪水突然涌来穿过石头上的小洞时,将会带来开悟。
无论是熟读圣典、聆听宗教演讲还是唱诵圣歌——无论做什么,神必定既是开始也是结束。当阅读时,读关于“祂”的;当说话时,说关于“祂”的;唱歌时,唱赞美“祂”的。这三种方法本质相同,但由于人们对它们的反应各不相同,那同一的就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以便适应每个人的性情与接受力。本质上,只有“祂”,唯有“祂”独存,尽管每个人都有各自通向祂的道路。对个人来说,哪一条路是正确的,取决于他的偏好,基于他内在品质的独特个性。
以吠陀哲学的学习为例。一些寻道者会逐渐完全沉浸于其中。正如其他人也许会因为沉醉于圣歌的唱诵进入狂喜出神的状态,一个吠陀哲学的学生也可能会完全被经典所吸引,其沉醉程度甚至可能超过因唱圣歌而出神的人。依据每个人通向神的特殊途径,他将可能通过研究某个特别的经典或其他方式,而获得对神的完全专注。
首先是聆听,接着反复思考,最后把所听与所思转变为行动。这就是必须首先聆听的原因,这样每个人就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吠陀经典、唱诵圣歌或其他方式。
你是否曾遇见过轻视唱诵圣歌的人?他们说:“那有什么好处?”然而,在聆听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也开始逐渐喜欢上它。因此,在一个人能够深思之前,他必须聆听,而后,根据自己的个性,所听到的将会被反复思索,最终具体化于实践当中。聆听关于神或真理的演讲,当然会有益处,前提是,一个人不以挑剔或轻蔑的态度去听。即便如此,益处也因人而异。挑剔他人会给周围的每个人制造障碍——批评者本人、被责难的人以及听到批评的人。反之,以感恩之心所说的一切对每个人都有很大益处。只有不认为有任何事是低等或可责难(Asat)的地方,才能够被称为布道(Satsang)之处。(这是室利·玛的一个文字游戏:sat意味着真实存在的、善的;Satsang则是与善同在,也就是宗教聚会。Asalt,是sat的反义词,意味着非真实存在的,错误的,恶的。因此,在一个宗教聚会(Satsang)中吹毛求疵(asat)本身在措词上就是矛盾的。)
谁是毗湿奴信徒?那个看到毗湿奴无处不在的人。谁又是萨克塔(性力派)教徒呢?那个永远注目于神母、看不见除她以外一切的人。事实上,所有不同的思维方式都来自一个共同的源头——那么要责备谁呢?谁又该被辱骂或压制呢?本质上,一切都是平等的。
你是母亲,你是父亲,
你是朋友,你是大师,
真的,你是一切的一切。
一切名字都是你的名字,
一切品质都是你的品质,
一切形式确实都是你的形式。
然而,祂也是无形的存在,作为未显现的纯粹存在——全部依每个人的不同途径而定。
不是说湿婆教徒所见的“至上湿婆”,在一个探究大我的人看来是“独一大我”,是梵本身吗?事实上没有矛盾存在。只要还能觉察到最轻微的不同,甚至只有头发丝那么细,一个人如何能够说出纯粹存在的状态?
因此,无论一个人选择什么途径都没关系,它就是“那”。吠檀多实际上意味着所有区别与无区别的终结。(吠檀多——终结或吠陀智慧的顶点。)
当灵修时,一个人必须专一,但当它结束时,什么会到来?差异、区分和争论会终止。在道路中时,差异的确存在,但是目标如何能有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