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的平等性
《室利·阿南达玛依·玛语录》
语录(23-3)
室利·玛:
祂自己扮演着所有的角色。在前面所说的状态中,一切都被燃烧殆尽,并转化为“一”,所以,无论如何努力寻找,都无法找到它的踪迹。说一切都被转化为“一”,意味着这里仍然存有一丝模糊;为此,毫无疑问,这不是大我了悟——纯粹意识的领域尚未到来。谁也不知道一个人何时能摆脱这种“模糊状态”。
当到达纯粹意识的领域时,作为本质本身的形体会揭示。从世俗角度来看是悲伤的,现在看来,只是与“那”的分离,换句话说,是在一种特定形体之内的存在之苦。这种“分离”是没有尽头的,也一直在以新的方式显现。仅凭上帝的想像,这个浩瀚的宇宙就诞生了。这个造物界实际上是什么?
祂,祂自己,“一”。
那么,为什么有区别,为什么有“他者”?
没有“他者”。整个海洋都被包含在一滴水之中。
这如何可能?
当“一”以形体揭示祂自己的时候,比如,作为罗陀-奎师那——这个神的形象永存。
在哪里?
在温达文(Vrindavana)*。
(*译注:温达文,历史上的圣城,主奎师那的童年居所)。
对求道者来说,其心结已解,只有温达文存在,别无他物。如此,你所了悟到的是,莱拉的戏剧是无限的;那么,要如何认识这种无限呢?通过抛弃世界及其所有物吗?室利·罗摩克里希纳尊者说:“伟大的母亲在舞蹈。”毗湿奴信徒是谁?那看到毗湿奴无处不在的人。认为世界有边界的观点是错误的;因此,存在许多不同力量的设想,也是幻相。正是你创造了自然与超自然之间的区别;事实上,一切万有都只是祂的莱拉;在一切之中都可以找到祂。超自然和其余事物并不是分离的。如果一个人仍然局限在边界内,他(她)的心就不能成为温达文。
当了悟发生时,除了温达文,完全的非二元性,别无他物存在。然后,只能说,整个宇宙都是祂的神圣戏剧。
原质(prakrti)*,促使人辨别“这”和“那”之间的区别,也是祂的。
(*译注:原质,有着三种不同内在属性——三德——的原初物质。)
在纯粹存在的状态中,自然和超自然之间的区别不再存在。当意识揭示其不可分割的一体性时,有人发现自己处于纯粹的大我意识之沉默(不二)中,而祂对别人则呈现为祂的神圣戏剧。祂既是有形的,同时也是无形的。单词samagra(圆满、整体)表示平等(sama)是最初和最重要的(agra)。如果没有首先意识到万物的平等性,那就意味着一个人仍在从世俗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就不是不二了。
然而,一旦实现了不二,就标志着人的本初状态的恢复。在世俗生活中,人被淹没在悲伤和痛苦中——被淹没意味着(被面纱)遮蔽;现在,这一切都被抛之脑后,只有“那”存在。祂在一切之中揭示祂自己;人意识到:只有祂作为存在,也作为变化出现了。谁是实相的映照?
也只有祂。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造成人的痛苦或烦恼的,是谁?现在,你的整个存在处于完全圆满的状态中。如今,使你痛苦的悲伤已经变成了与“一”的分离。世俗的忧愁是由于匮乏感,但对上帝的渴望是人的本性。
冥想有形和有属性之神的求道者,其体验是什么?起初,他仅仅全神贯注于他所崇拜的某个特别的神明(神像)。然后,随着进步,他开始质疑:“我的至爱只有这么小吗?不,事实上,祂居于所有其他的神明之中——罗摩、奎师那、湿婆、杜尔迦。我的上主有许多张不同的面孔。”在稍后的阶段中,他逐渐意识到,他的至爱居于每一个造物之中,每一个造物也在祂之中。在这条朝圣之路上,有许多途径,而且每一条途径上都有许多状态和阶段。某条特定途径的发展如下所述:一开始,某个人确信没有什么可以与自己所选择的神明相比。如果这种态度在最初不占上风,那么深深的投入就无法发展。不过,不久之后,当人的信仰和虔诚不断增长,他开始感觉到,他的至爱与“一”并无区别。他强烈的爱和崇敬将不再允许他抓住一个关于祂的小小概念。
求道者的谦卑和奉献日渐增长;最后,他了悟到,一在一切之中,一切在祂之中。现在,在“一”之中,他重新发现了他至爱的形体。种子成长为大树,然后,大树再一次结出了相同类型的种子。
“只有成为上主,人才能真正崇拜祂。”
如果,在了悟大我之后,在人的存在本质已经揭示其自身之后,人还在履行对其特定神明的崇拜,这意味着他在进行他自己的崇拜。这就是莱拉。
问:谁的莱拉?
室利·玛:只有上帝的莱拉存在。
还有可能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