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马纳的亲口教导》(连载一)
第一章 基本理论
拥有哲学倾向的头脑的读者看到这第一章题目为“基本理论”可能会觉得奇怪。也许在他们看来,整个工作都应该致力于理论。然而,事实上,马哈希,像所有的灵性导师一样,关心的是求道者的实践而非理论的阐述。理论具有重要性,但只是作为实践的基础。
门徒:据说,佛总是忽略关于上帝的问题。
薄伽梵(门徒对拉马纳·马哈希的尊称):是的,因此佛陀被称为不可知论者。实际上,比起学术性地讨论关于上帝的这个或那个,佛陀更加专注于引导求道者去认识当下的极乐。
门徒:研究科学、心理学、生理学等,有助于实现瑜伽解脱或对一体实相的直觉了悟吗?
薄伽梵:非常少。一些瑜伽的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也可以在书中找到,但实际应用才是真正需要的。个人典范和指导是最有用的帮助。至于直觉了悟,由于直觉的功能和性质,一个人可能会费力地说服自己真理需要通过直觉来把握,但实际上,直觉更像是感觉,需要实践和个人接触。仅仅书本知识没有任何大的用处。在了悟之后,所有的知识都是无用的负担,要扔到海里。(脑海中)塞满了理论、学说和哲学实际上可能是有害的,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人最重要的灵性努力,通过提供一个仅仅是智力上容易的选择,不能改变他的本性。
那些人不寻求(从其眉上)抹去命运之字母的人询问:“我们从何处诞生,谁知道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学这些有何用?他们已经下降到留声机的层面了。他们还是什么,哦,阿茹那查拉?
正是那些不博学的人得到拯救,而不是那些自我还没有平息的人,尽管他们很博学。无学识的人从自我迷恋的无情魔掌的紧抓下被拯救出来;从无数旋转的思想和言语的弊病中被拯救出来;从对财富的追逐中被拯救出来。他们从不止一种邪恶中被拯救出来。同样地,他也不需要理论的讨论。
正是由于?无知的幻象,人没有认识到这始终在每个人内在的实相居于其自然心的中心,并安住于其中,相反,他们争论它存在或不存在,有形或无形,非二元或二元。
离开了那永恒和完美的,有任何东西能出现吗?这种争论是无止尽的。不要陷入其中。相反,把你的头脑转向内在,终结所有这些(争论)。在辩论中不会有结果。
最终,甚至经典都是无用的。
经典用来指示更高的力量或大我的存在,并指明了通往祂的道路。这是它们的基本宗旨。此外,它们亦无用。然而,它们浩如烟海,以适应每个求道者的发展水平。随着一个人在一定范围内的进步,他发现已经达到的阶段只不过是更高阶段的踏脚石,直到最终达到目标。当发生这种情况时,目标单独留存下来,而其它一切,包括经典都变得无用。
有时,这是真的,正如他教导自我质询一样,他也阐释错综复杂的哲学——但只是作为对软弱的人、对那些沉迷于思考之人的妥协。我原想在此引用这样的一个阐释,但是发现它包含了以下的问题:
各种学校的哲学之错综复杂的迷宫,据说是为了澄清问题并揭示真理,但事实上它创造了本不存在的困惑。要理解任何事物都必须有大我。大我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为什么不保持作为大我呢?有必要解释非我吗?
而圣人自己补充说:我的确是幸运的,因为我从来不喜欢它(如:哲学)。如果我喜欢它,我可能会一事无成;但是我天生的倾向让我直接质询“我是谁?”多么幸运!
世界——真实还是虚幻?
无论如何,作为灵性修炼的实际运作基础,一些理论教学是必要的。对于马哈希,他喜欢非二元的形式,完全遵照伟大的圣人商羯罗的教诲。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薄伽梵,像哲学家会说的那样:“受商羯罗的影响”,而是仅仅承认商羯罗的教导是真实的阐述——对于他经由直接的知识而了悟和知晓的(大我)。
门徒:薄伽梵和商竭罗的教导是否是一样的?
薄伽梵:薄伽梵的教导是他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人们发现这与商竭罗的教导相吻合。
门徒:奥义书说“一切都是梵”,为什么商竭罗却说“这个世界是一个幻象”。
薄伽梵:商竭罗也说过“这个世界是梵或者自性”。商竭罗所说的“世界是幻象”,指的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想象用名字和形式所组成的世界限制了真我。他的意思是,离开了梵,世界就是不真实的。梵或者自性就像电影屏幕,世界就像屏幕上的画面。只有当屏幕存在的时候你才能看到画面。但是当观察者自己成为屏幕的时候,只有自性被留下。由于人们不了解所以才批评商竭罗的关于玛雅(幻象)的见解。他做了三个陈述:梵是真实的,宇宙(世界)是不真实的,梵就是宇宙(世界)。他并没有停在第二点上。第三个陈述解释了前两个,它意味着,当宇宙(世界)从梵中隔离开来被单独感知的时候,那个感知是错误的、是幻象。这意味着,当现象界被感知为自性的时候,所见就是真的,当现象界从自性中分离被单独感知为个别现象的时候,所见就是假的(现象界是自性的显现)。唯有自性存在,唯有自性是真实的。这个世界,个体,上帝,就像贝母中显现出来的银子的幻象,是出自自性的想象而创造的。他们同时出现也同时消失。实际上,唯有自性的存在,自性本身就是世界,是“我(真我)”和上帝。一切存在的万物,都是这个“无上力量”的显现。
门徒:什么是真实?
薄伽梵:凡真实的就总是真实的。它没有名字或者形式,但是它蕴含了它们。它潜藏着所有的限制,只有它自己是无限的,在任何方面都没有限制。它蕴藏了非真实,只有它自己是真实的。它就是它所是的。它作为它自己存在。它超越了言语和描述,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他并不陷入明显的分歧中,这些分歧往往仅仅是因为观点不同或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
门徒:佛教徒否定这个世界,而印度哲学承认它的存在却称之为“不真实(或虚幻)”,是这样吗?
薄伽梵:这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说话。
门徒:他们说世界是由神圣能量(夏克提)所创造的。是否所有非真实的知识的产生都是由于幻象(玛雅)的面纱所导致的呢?
薄伽梵:所有人都承认神圣能量的创造,但这能量的性质是什么?它必定与它所创造之物的性质一致。
门徒:幻象有层次吗?
薄伽梵:幻象本身就是虚幻的。幻象必须在其外才能被看见,但是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被幻象所左右?所以,这样的人如何能够说出幻象的层次?你可以看见一个荧屏上有各种各样的场景:火似乎要把房子烧成灰,水似乎要把船淹没,但是有着各种图片的荧幕本身却既未被烧毁也不被打湿。为什么?因为图像不是真的,而荧幕是真实的。同样的,一面镜子也不会被其所反映的东西的数量和质量所影响。同样的道理,世界仅仅是覆盖在那“唯一真实”之上的现象,那唯一的真实丝毫不受现象的影响。真实只是一。说世界是幻象,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而已。改变你的视角朝向真正的知识,你将了解这整个宇宙只是梵。因为你现在沉浸在世界中,所以你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超越它,那么它将消失,然后剩下那唯一的实相。
正如上一段表明了,对于普遍实相的假设,需要关于幻象或创造过程的概念,以便解释世界的明显真实性。当心念形象化,从而放弃与大我的认同时,世界被认为是一个明显的客观现实。当世界被如此感知时,大我的本性就不显露;相反,当大我被了悟时,世界就不再作为一个客观现实而出现了。正是幻象,让人把“永远存在并遍透一切、完全圆满并自我发光的,以及确确实实的大我和一个人的存在核心之物”当作不存在和不真实的。相反,正是幻象,使人把真实和自存自有的当作不存在和不真实的,即世界、自我(ego)和上帝三部曲。世界确实是真实的,但不是独立自存的实在,正如在梦中你看到的一个人,作为梦中人物是真实的,但不是一个真正的人。对于那些尚未了悟到大我和已经了悟到大我的人,世界都是真实的。但是,对于前者,真理是适应于世界之形式的,而对于后者,真理作为无形的完美和世界的基质而闪耀着。这是他们之间的唯一区别。
我回想起薄伽梵曾说过非真实(妄见、幻象)和真实(实相)并无区别,但是我并不十分了解其含义,于是我就问他。他说:“是的,我是如此说过。你认为什么是真实?你所说的真实是什么意思?”
我回答:“根据吠檀多教义,只有永恒和不变的才能够被称作真实。那就是真实的含义。”
薄伽梵说:“组成世界的种种名相持续不断地变化着并消失,所以被称作非真实。将无限真我用种种名相来限制是不真实的(想像),而真实是指真我的全部。”非二元论者说世界是不真实的,但是他们也说:“一切都是梵。”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非二元论者所谴责的是,不将世界看作大梵(的显现),而将这个世界单独作为客观真实的存在。一个认识到真我的人也将看见世界中只有真我。世界显现与否与开悟者并不相关。在任何情况下,他的注意力总是朝向真我。就像打印在纸上的字与纸的关系,你们太专注于文字而忘记了纸的存在,而一个开悟的人则看见纸作为基质存在着,无论文字是否印在其上。
这一点可以被更加简明地阐述如下:
吠檀多学者们并非说世界是不真实的。这是一个误解。如果他们真的如此说了,那么吠檀多文献中的:“一切皆大梵”又是什么意思呢?他们只是说世界作为世界的存在是不真实的,但世界作为真我的存在是真实的。如果你把世界看作非真我的,那么它是不真实的。一切事物,无论你称它为幻象(玛雅)或是神圣的游戏(莱拉)还是能量(夏克提)都必存在于真我之中,并不与真我相分离。
在离开这个理论——即世界是大我的显现,缺乏客观真实性——之前,必须再次强调,对于马哈希,那个理论的重要性只在于帮助他人的灵性发展,并非为了自己。理解现代物理科学所理解的宇宙学,根本不是他关心的。
门徒:对于宇宙的产生,在吠陀经中包含着相互矛盾的描述。在一处说,以太是最先的创造物,在另一处则是气,又有的地方说水是首先被创造的,而在其他地方则是别的东西。这些说法如何能够和谐一致呢?这是否会损害吠陀经的可靠性?
薄伽梵: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看到真相的不同方面,每种说法所侧重的视角不同。你为什么要担心他们相互矛盾的陈述?吠陀经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教导我们那不朽真我的本性,并向我们显示“我们就是那”。
门徒:关于那一部分我是确信的。
薄伽梵:那么,把所有其他当作辅助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