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六(罪)

连载六(罪)

2023-05-06    22'57''

主播: 太傻接引官

118 0

介绍:
罪——《拉马纳的亲口教导》(连载六) 罪 罪与恶是自我中心主义(egoism)不加约束的结果,罪人不考虑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也不在乎对自身品格的有害影响。 宗教通过道德、戒律和感召力来防止罪恶,试图让自我(ego)保持在允许的范围内,防止其非法侵入禁地。然而,灵性道路是如此彻底而直接,它否定了自我(小我)本身,不需要特别参与各种自我中心主义的暴行。所有的自我中心主义都必须被放弃。因此,非二元性转而攻击自我本身,而非其具体表现。 然而,一个罪人,如果他不再寝食难安地哀号:“唉,我是一个罪人,我怎么可能获得解脱?”而且,如果他甚至抛弃自己是一个罪人的想法,如果他可以积极地冥想大我,那么他必定会洗心革面。 类似地,一个旨在完全超越心念的弟子,在了悟“超理性”之大我时,不需要特别去猛烈抨击邪念。所有的念头都是分心。 一位欧洲女士问:善念是否对寻求了悟没有帮助,至少在开始的阶段,就像事业刚刚起步时那样。她被告知:是的,就像求道者远离恶念一样;但是,在实现了悟状态之前,求道者自身必须消失。 因为纯洁的品质(sattva,萨埵,善性)是心灵的真正本质,就像晴朗无云的天空那样清明,这正是广阔心灵的特征。被活跃的品质(rajas,罗阇,激情)激起,心灵就变得焦躁不安,受到黑暗的品质(tamas,答摩,愚昧)的影响,就表现为物质世界。因此,一方面心灵变得不安分,另一方面则呈现为固态物质而看不出实相。正如精美的丝线不能使用沉重的铁梭编织,又如一件艺术品的微妙色调在一盏风中摇曳的灯下无法分辨,因愚昧而粗鲁、因激情而不安的心灵,是不可能了悟真理的。因为真理是非常微妙而宁静的。想要净化心灵,只能经由几世无欲地履行职责,获得一位值得敬仰的大师的教导,并不断地冥想那至高者。如此,不安的(受答摩和罗阇影响的)心灵转化为惰性物质世界的过程,将会停止。然后,心灵恢复其敏锐和冷静。经由勤勉地冥想,心灵变得敏锐而稳定,只有这样,大我的极乐才能显现。体验到这种极乐的人,即使仍然活着,也是解脱者。 当然,他坚持纯洁是必要的。有时,来访者会抱怨自己太软弱,无法抵抗较低的倾向,这时,他会被告知要更加努力。根据他的性情,他可能会被告知:去发现那个有较低的倾向的人是谁,或者相信上帝。   弟子:我是一个罪人,没有履行任何宗教义务。我会因此而有一世痛苦的来生吗?   博伽梵:你为什么说自己是罪人?对上帝的信仰足以救你脱离轮回。他把你所有的负担都扔给祂。在《蒂如瓦查坎》中有诗句说: “虽然我不如一条狗, 您却仁慈地保护着我。 生与死的错觉是由您维持的。 是我坐在这里审判吗? 我是上主吗? 全能的上帝, 是您通过很多躯体驱使着我, 或者把我安排在您的脚边。” 因此,要有信心,这将拯救你。   弟子:在冥想中拥有的乐趣比感官享受更多,但头脑寻求后者而非前者。这是为什么呢?   博伽梵:快乐和痛苦只是头脑的想法。我们的本质是喜悦,但我们忘记了大我,想象身或心是大我。正是这种错误的认同引起了痛苦。要做的是什么?这种(错误认同的)趋势在过去已经持续了很多世,非常根深蒂固,也因此变得强大。在了悟到我们的喜悦本质之前,必须先摆脱这种错误认同。 最重要的是,不要建立新的习气或潜在的倾向。   弟子:老师,怎样才能松开自我的掌控呢?   博伽梵:不要添加新的习性(坏习惯)。   如果世界的客观现实是一种幻相,那么邪恶也是一种假象,对此的补救是转向内在的实相或大我。   一个美国来访者,斯瓦米·尤迦南达的助理问:为什么世上有善与恶?他被告知:善恶是相对而言的。必须有一个知道善与恶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小我。它在大我中终结。或者,你可以说,小我的源头是上帝。这个定义可能更明确,也更容易理解。
上一期: 连载五(痛苦)
下一期: 连载七(上帝par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