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十一  (宗教2)

连载十一 (宗教2)

2023-05-18    17'37''

主播: 太傻接引官

102 0

介绍:
宗教(part2) 原创 阿瑟·奥斯本 一就是一切 2016-09-29 20:45  《拉马纳的亲口教导》 (连载十一) 阿瑟·奥斯本(编著) 翻译:纯然的空   校对:静静 宗教(part2) 问:为什么二元论者和不二论者各自内部都会吵架? 薄伽梵:如果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事务(寻求了悟)就不会有争吵。灵性体验也许会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因为为了描述那无形之物,必须赋予其一定形式,但本质上它们都是相同的。 弟子:最高境界的体验对于所有人都是相同的吗?还是说有什么不同? 薄伽梵:最高境界是一样的,体验也是相同的。 弟子:但我发现对于最高真理的解释有一些差异。 薄伽梵:解释是头脑作出的。头脑是不同的,所以解释也不同。 弟子:我的意思是说,那些见到真相之人各自的表达不同。 薄伽梵: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会不同,这是因为要对向他们寻求指引的求道者们因材施教。 弟子:一个人说基督教的语言,另一个人说伊斯兰教的,第三个人则说佛教的等等。这是由于他们的教育吗? 薄伽梵:无论他们受到的教育可能是什么,他们的体验都是相同的。只是表达方式根据情况而有所不同。不同的道路或一个宗教内部的派别也是如此。 弟子:不同的导师设立了不同的派别,并宣讲不同的真理,这样会令人困惑。为什么? 薄伽梵:他们都教导着同样的真理,只是立场不同。为了满足构造各不相同的头脑的不同需求,这种差异是必要的,但它们都揭示了同样的真理。 弟子:他们推荐了不同的道路,一个人应该遵循哪一条? 薄伽梵:你说到不同的道路,就好像是你在某个地方,而大我在别的地方,你必须前进并抵达它。但事实上,大我就在此时此处,你就是祂,一直如此。正如你身在此处,却向人们询问去拉马纳道场的路,然后抱怨每个人指示了不同的道路,还询问要走哪一条。薄伽梵认可各种宗教,同时也敦促人们超越它们,朝向一体大我。保罗·布鲁顿(《探索神秘印度之旅》的作者),向薄伽梵询问关于天堂和地狱的各种学说。 弟子:为什么宗教都谈论上帝、天堂和地狱等等? 薄伽梵:只是为了让人们意识到他们与这个世界一样都是不真实的,唯有大我真实。宗教根据求道者的观点而各不相同。 (以《博伽梵歌》为例,阿朱那说他不会为了取得王国而与自己的亲戚和长老们战斗。克里希那说:“这些人,你或我,过去不曾存在,现在不存在,将来也不会存在。没有人出生过,没有人曾经死亡,将来也是如此。”等等。之后,他扩展了这个主题,并宣称他给过太阳同样的指导,并通过太阳传递给了甘蔗王等。阿朱那提出了疑问:“这怎么可能?你出生的年岁并不久。他们可是多少世代以前的人了。”然后,室利·克里希那明白了阿朱那的观点,说:“是的,我和你都转世过很多次了,我全都记得,但你不记得了。”) 这样的说法看似矛盾,但从提问者的观点来看,仍然是正确的。基督也曾宣称“在亚伯拉罕存在以前,我已存在。” 弟子:宗教中,这种描述的目的是什么? 薄伽梵:只是为了确立大我的真实性。 弟子:薄伽梵总是站在最高的角度说话。 薄伽梵(微笑):人们不会理解赤裸裸而简单的真理,这真理就在他们每天、每个当下和永恒的体验中。那就是大我的真相。有谁是不知道大我的吗?然而,他们甚至不喜欢听到(关于大我的)这些,却渴望知道超出天堂、地狱和转世之外的东西。因为他们喜欢神秘而非直白的真相,宗教娇惯(纵容)他们——只是为了引领他们转向大我。此外,你可能徘徊良久,最终却必定回归大我。所以,为什么不在此时此地就安住于大我呢?上述引用的对话中提问者被建议要经常阅读《薄伽梵歌》或《圣经》。然而,有时人们也被提醒要废除经典。所有的经文都是为了让人原路返回最初源头。他们不需要获得任何新的东西,只需要放弃错误的想法和无用的累积。然而,他们没有这样做,取而代之的是,他们试图抓住一些奇怪而神秘的事物,因为他们相信幸福在别的什么地方。这是错误的。所有经文毫无例外地宣称,为了获得救赎,应该控制头脑。一旦知道控制头脑是最终目标,对经文没完没了的研究就是徒劳的。这样的控制所需要的,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内心的自我质询——“我是谁?”自我质询怎么可能通过研究经文而做到呢?一个人应该经由智慧之眼而了悟大我。罗摩需要一面镜子来认出自己是罗摩吗?“我”所指的是五鞘之内的,而经文在它们之外。因此,通过对经文的研究而求道是徒劳的,要了悟大我甚至必须拒绝五鞘。去质询“那个受束缚的我是谁?”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本性就是解脱。让头脑不间断地转向内在,从而安住于大我,唯有这样才是自我质询。而禅定(冥想)在于专注地沉思大我是存在-意识-喜乐。事实上,有时候,一个人必须忘记已经学到的一切。觉悟之人拥有经典所提到的一切品质。因此,这些经文对他没有任何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