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马纳的亲口教导》
(连载五十)
第六章 其他方法(5)
弟子:但问题是,灵性体验的中心在(1)两眉之间,(2)心;这两种观点哪一种是正确的?
薄伽梵:为了修行的目的,如果你喜欢,可以专注于两眉之间;这是头脑富于想像力的冥想。不过,在了悟(anubhava)最高状态中,一旦完全认同这个状态,你的个人性就会彻底消失,超越头脑。然后,就不会有客体化的中心被作为主体的你体验到,也不会有主客体的截然不同和相互分离。
弟子:我想用略微不同的措辞来提出我的问题。可不可以说两眉之间是真我的居所呢?
薄伽梵:你同意真我是意识的终极源头,而且在头脑的全部三个状态中,祂都同样存在。但是,看看当一个人在冥想中被睡眠征服时,发了什么?作为睡眠的第一个症状,他开始点头;但如果真我位于两眉之间,这就不会发生;因为这意味着真我经常离开自己的居所——这是荒谬的,所以这里不能称之为祂的居所。事实是,灵修者可能将头脑专注于任何中心或脉轮,然后拥有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那里就是真我的居所。
弟子:既然薄伽梵说真我可能在任何中心或脉轮运作,同时居于心中,难道不可能通过强烈的专注练习或专注于两眉之间的冥想,使这个中心本身变成真我的居所?
薄伽梵:只要尚且处于练习专注的阶段——为了控制你的注意力在某一点上,那么任何关于真我居所的考虑都仅仅是在构建理论。你认为自己是主体——观者,而那个你所专注的地方变成了所观的客体。这仅仅是头脑充满想像的冥想。反之,当你看到观者本身,你就融入了真我,你与之合为一体,那就是心。
弟子:那么,专注于两眉之间的练习是可取的吗?
薄伽梵:练习任何一种冥想的最终结果都是:求道者将头脑专注于其上的物体不再是与主体截然不同、相互分离的存在。主体和客体变成了一体真我,而那就是心。练习专注于两眉之间,是许多训练的方法之一,念头因此被暂时有效控制;理由是,一切念头都是头脑的**活动,而念头起初是随视觉、身体或心理而来的。然而,重要的是,将注意力专注于两眉之间的冥想应该配合咒语一同练习。因为比心灵之眼次一等重要的是心灵之耳(这是),要么就控制它们,并因此增强心灵的力量,要么就被其分心从而消磨心灵的力量。因此,在将心灵之眼专注于某个中心——如两眉之间——的同时,你应该也练习在心中默念某个神名或咒语。否则,你会很快失去对客体的专注。这种练习会让你认出:你所念的神名、道或真我——无论称之为什么——以及你为冥想所选的中心,就是你的真实身份。纯粹意识、真我或心就是最终的了悟。
顶轮(THE SAHASRARA)
坦陀罗之道教导人体内昆达里尼或灵性电流的逐渐展开。随着它逐渐展开和上升,释放了身体里的一系列脉轮或灵性中心,每一个脉轮都贮藏着它自身的力量和感知力,直到它在顶轮或大脑的千瓣莲花或头顶王冠处达到顶点。当问及此时,薄伽梵回答:无论可能体验到什么,并因而了悟,真我的终极居所都是心。
弟子:为什么室利·薄伽梵不直接指导我们练习专注于某个特定的中心或脉轮?
薄伽梵:《瑜伽经》说,顶轮或大脑是真我的居所。《原人赞歌》(purusha sukta)宣称:心是祂的居所。为了让求道者能够清除所有可能的疑惑,我让他抓住“我”的线索并追踪其源头。因为首先,任何人都不可能对“我”的观念怀有疑问。其次,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最终目标都是了悟“我”的源头,这个“我”是你的体验之起点。因此,如果练习真我的质询,你将会找到心,亦即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