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马纳的亲口
第六章《拉马亲口教导》
(连载五十七)
第六章 其他方法(12)
业解脱道(KARMA MARGA)
关于业解脱道——行动之道,没有多少需要说的,因为前面的章节中已经探讨过。马哈希一方面不鼓励不必要的行动,另一方面嘱咐弟子以不执着的态度履行生活中必要的日常活动,同时练习质询或奉献。
弟子:尊者,怎样才能放松对小我的执着呢?
薄伽梵:不要给它添加新的习气(内在倾向)。
弟子:行动如何有所助益?是否会增加已经过于沉重、需要卸下的负担?
薄伽梵:没有小我之念而履行的行动会净化头脑,并有助于让它专注于冥想。
弟子:但这是假设让一个人不活动而不断冥想吗?
薄伽梵:试试看。你的内在倾向不会引导你。冥想(禅定)只会经由古鲁的恩典,伴随内在倾向的减弱,一步步到来。
方法分级(METHODS GRADED)
尽管马哈希承认所有的方法,但正如上文引言(“比这种断续的念头(冥想)更好的是它稳定和连续的流动,就像流动的油或常年不断的溪流。”)所示,他或多或少根据它们的直接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级。下面的论述也说明了这一点。
审视外部事物的短暂性导向冷静(不动心、弃绝)。因此,质询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当质询变得自动化,它会导向对财富、名声、舒适和愉悦等等的淡然(漠不关心)。“我”念被追踪至心中的“我”之源头,心就是最终的目标。
然而,如果求道者暂时不适合进行真我的质询,那么他就必须发展奉献精神。可能是奉献给上帝、古鲁、人类整体、道德律甚或关于美的理念。只要这些之中的任何一个占据了他(的心),其他执着就会变得越来越微弱,不动心得以发展。对于他所奉献之对象的执着日渐加深,直到完全支配他,随之而来的是专注的增长,有时伴随异象和直接的帮助,有时没有异象。
如果质询或奉献都不吸引他,那么他可以通过呼吸控制获得平静。这是瑜珈之道。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危在旦夕,那么他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拯救生命上。如果呼吸得到控制,头脑就不可能跳到它所爱的外部事物上来,于是它就不这么做了。因此,只要控制呼吸就有心灵的平静。由于一个人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呼吸上,其他的关注点就被抛弃。话说回来,任何激情都会导致呼吸的不规律。突发性的喜悦事实上与悲伤一样让人痛苦,因为二者都导致紊乱的呼吸。真正的平静才是幸福,愉悦并不产生幸福感。
如果求道者的性格不适合前两种方法,由于年龄或健康问题也不适合第三种方法,那么他必须试试业解脱道——善行与社会服务之道。他更高贵的天性由此发展而来,也从他的行动中获得了个人幸福。他的小我变得不那么自信,它好的一面也得以发展。因而在适当的时候,他开始适合前三条道路之一。或者,仅仅经由业解脱道,他就可以发展出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