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月色下的满心愤懑【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月色下的满心愤懑【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021-04-04    08'00''

主播: 每天读诗词

1090 11

介绍:
人间清光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谈及中秋,应是花好月圆,甜蜜温馨,共叙团圆相聚之喜。若论咏月,往往是缠绵悱恻,幽情寂寂,尽诉相思别离之苦。皓月当空,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他们的高歌与低吟,可有一神思浩荡之声,弃一人之悲欢,念万户之离合,将一月之青辉照进山河家国。 淳熙元年,中秋。 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的辛弃疾紧紧地拉着吕叔潜的手,久久不能松开,不只是他日难再逢的离苦,此刻,稼轩的眼中还有无奈与愤慨。 南归十二载,本以为孝宗皇帝能秉持天子气节,拒金以北,克复中原,坚持抗战,但是“陇兴议和”和“符离之败”证明了赵昚也是一个畏金如虎的主降派,自《美芹十论》起,七年内,稼轩四次上奏,主战之声于朝堂不绝,但却始终被当局冷落。 这一夜,稼轩看向月宫的嫦娥,想到月宫中五百丈高的桂树,他想着,若是没了那桂树,这月亮定是更加明亮,这天下定是更加清朗,只可惜楼阁玉宇,高不可攀,心灰意冷之际,便有了“把酒问姮娥”的怅然与不甘。这一年,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望向祖国的万里山川,百感交集,更是有了“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愤怒和无奈。 “被白发、欺人奈何?”回想往昔,从葱容少年到皓首老夫,数十载光阴里,稼轩无时不刻不想着光复大宋江山,奈何白发欺人,壮志难酬。“青春被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这背后无尽的凄凉与叹息之中,绝不是他一己之哀愁,更是大宋无数爱国志士的忧思。 此时的稼轩既如嫦娥一般清高孤寂,亦有胸怀天下的气阔与磅礴,纵使满腔热血无英雄用武之地,却依旧不忘初心矢志不渝。与杜甫“斫去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不同,照亮自己的一家一户并不是他的追求。“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才是他毕生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斫去婆娑摇曳的桂树,是为了让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撒向万里山河,除去朝堂之上尸位素餐、贪图荣华富贵的腐朽势力,是为了让更多清廉的仁人志士得到重用,让百姓、让天下都能被这清辉照耀。 公元1207年,金军势如破竹,兵临城下之际,皇帝终于想起了这位一心报国的“将军”,急忙连夜召他回朝领兵。然而,此时的稼轩已经六十七岁了,积郁成疾的他早已卧病在床,难以动弹,临终之际,他用最后一丝力气喊到:“杀贼!杀贼!” “眼光有梭,足以照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载四国之重。”我想,这就是稼轩。他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柔情,也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细腻,有“醉里挑灯看剑”的恣意,也有“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或许,在旁人眼中他是一个怀才不遇的诗人,但在我心里他始终是大宋的英雄。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凝望长空,夜朗星稀,月光皎皎,亘古耀今。若时光能逆转,若嫦娥能祈愿,我多么希望八百年前的月光下有这样一位少年,他骑马披枪,纵横捭阖,大手挥落间,清光潋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