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闲愁,成就佳品【摊破浣溪沙 李璟】

一处闲愁,成就佳品【摊破浣溪沙 李璟】

2021-05-25    11'23''

主播: 每天读诗词

1035 18

介绍:
李煜被誉为"千古词帝",王国维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堪称中华词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李煜词的成就,得益于他的才华及其人生经历,也和他的遗传基因有重要的关系。他的父亲李璟在词的创作上,也是一个天赋极高的人。我们常说,五代词南唐为最盛,而南唐词则首推李璟、冯延巳和李煜。 据马令《南唐书》记载,有一次,李璟问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延巳答道:"未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这"小楼吹彻玉笙寒"就是李璟《摊破浣溪沙》中的名句,前人评此词"字字佳"。 摊破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杆。 李璟承父亲南唐先主李昪之基业,虽有大志向,却无大能力。他统治时期,南唐党争激烈,政治腐败;对外又挑起与周边国家的战争,损耗国力。结果后周崛起,南唐与后周在江淮之间鏖战三年,尽失长江北十四州国土,南唐局势危机。李璟无奈去掉封号,以属国自居。可见,南唐的亡国,早在李璟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隐患。所以在解读这首词时,很多人都言:李璟是不堪家国之忧,寄托于词中。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先赏析全词,然后再做解释。 "菡萏香销翠叶残"。看了这句,不由得让人想起李清照《一剪梅》的"红藕香残玉簟秋"。"菡萏"就是荷花,"红藕"也是红色的荷花;而"香销"与"香残"都是说明到了秋天;李璟直接说"翠叶残",而李清照则说"玉簟秋",转向触觉来写秋凉。二者对比,李清照写得更为独特,李璟写得则更鲜明。但连一代才女李清照都借鉴,足见李璟词的精妙。 "西风愁起绿波间"。秋天到,秋风起,秋愁生。秋风浮动绿水,使人生出满怀愁绪。这哪里是秋风、秋水之愁,分明是人之愁也!人在看到风起绿波的时候,那秋愁也起于绿波与风起之间了。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这是说谁"憔悴"呢?当然首先是"韶光"的憔悴,时光的憔悴,岁月的"憔悴"。那为什么不说时光"憔悴"呢?因为"韶光"最能让人想到韶华——美丽的华年、青春的风华。所以"憔悴"的不仅是荷叶和荷花,更重要的是那美好的青春年华,而这种芳华的"憔悴",才是"西风愁起"的原因。 词的上片,词人仿佛笔笔写景,却也是处处着情,可见李璟词的精工。而下片自然而然的,便是由景、由情及人了。 "细雨梦回鸡塞远"。秋雨潇潇,梦境中的塞外是那么渺远,她思念的人是那样渺远,"鸡塞"点明思妇的身份。她醒来之后,又将怎样呢?"小楼吹彻玉笙寒"。"吹彻"是把一套大曲吹到最后一个篇章,或者是把一套曲子反复吹完,一直吹到最后一个音。这是多么长的时间啊!以至于因吹笙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这又是多么的深情啊!思妇那难以排遣的愁绪和那绵绵深情,在无边的时光里,在孤寂的寒夜中,又是如何久久不散呢?这两句对仗工巧,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不愧是传颂千古的名句。一个"远",一个"寒",实为妙不可言。 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记录,王安石曾经问黄庭坚,五代江南哪句词最好,黄庭坚认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最好,而王安石则道:"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为妙"。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杆"。到了结尾,词人将前面所渲染的情绪、情感直接合盘道出,直抒胸臆:思妇以阑远望,心中有多少愁苦怨恨,又流淌了多少眼泪啊!一句"倚阑干"作结,让"泪"与"恨"更有一种悠远含蓄的韵味,更见深邃,更具力量。 李璟写这首词的时候,南唐国势正盛,并不是内忧外患之时,未必一定寄托天下之忧,家国之愁。因此我认为:李璟写"愁",和唐、五代、及宋代的很多词人写愁一样,是那种"闲愁",是那种莫名其妙却又挥之不去的"闲愁";是那种"年年伤春复悲秋"的"闲愁";是那种"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的"闲愁";是那种"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的"闲愁"。 李璟的愁,大概真是一处闲愁,缠绵悱恻,虽无深痛,却是用情,情景交融,亦成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