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108·魏风2·汾沮洳

诗经108·魏风2·汾沮洳

2022-12-07    07'31''

主播: 雁来花开

231 4

介绍:
 诗经108 魏风2 ◎汾沮洳◎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汾沮洳◎疑难字注音版 彼汾沮jù洳rù,言采其莫mù。彼其jì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háng。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xù。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译文: 译文 在那汾河湾里低湿的地方,有个小伙子采水面野菜忙。你看那个勤劳的小伙子啊,长得是那样英俊无法衡量。他长得那样英俊无法衡量,和王公家的官儿太不一样! 在那滔滔汾河水的另一方,有个小伙子采撷桑叶正忙。你看那个勤劳的小伙子啊,长得那样英俊如鲜花怒放。他是那样英俊如鲜花怒放,和王公家的官儿太不一样! 在那滔滔汾河拐弯的地方,有个小伙子采撷泽泻正忙。你看那个勤劳的小伙子啊,品行如美玉一般纯洁高尚。他品行如美玉般纯洁高尚,和王公家的官儿太不一样! 注释: 汾:汾水,在今山西省中部地区,西南汇入黄河。 沮(jù)洳(rù):水边低湿的地方。 言:助词,无实义。 莫mù:一种蔬菜,有毛刺,嫩叶可食。 彼其jì之子:他那个人。 度:衡量。美无度,极言其美无比。 殊异:优异出众。 公路:官名。掌管王公之车驾的官吏。 桑:桑树叶。 英:花。 公行(háng):官名。掌管兵车的官吏。 曲:河道弯曲之处。 藚(xù):药用植物,即泽泻草。多年生沼生草本,具地下球茎,可作蔬菜。 公族:诸侯或君王的同宗子弟。 【赏析】 《魏风》是魏国的民间歌谣,多半含有讽刺、揭露、抨击统治阶级的意味,以富于反抗精神著称。这种特色的形成和其社会现实是分不开的:魏国地处山西运城市南部的芮城县一带,土地贫瘠,人民艰苦,而魏国的税收又非常重,百姓由此颇多怨言。 有评论者指出,《汾沮洳》是魏风中的一篇富于形象性和战斗性的好诗。闻一多先生依托客观真实,在《风诗类钞》中首先提出“这是女子思慕男子的诗”,让人无限欣喜。《汾沮洳》是以一位怀春女子的口吻写就的,她对自己心仪的男子极尽褒扬,说他美好如玉,女子完全遵循自己内心的价值观念,爱憎分明,不盲目迷信权贵,着实可敬可佩。 这位劳动姑娘爱上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在她心中小伙子是“美无度”——无限美,美得无法说;而且是“殊异乎公路”“殊异乎公行”“殊异乎公族”——比那些军官、公子哥儿要好得多,美得多。这首情歌,表现了劳动人民蔑视权贵、追求自由平等爱情的可贵精神和高尚美德,是三百篇中第一首鲜明提出不爱公子哥、只爱心上人的歌,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故事的脉络是如此延展的:明媚的晚春或火热的盛夏,一位在汾河岸边采野菜的姑娘,看到一个英俊的小伙子,顿生情愫,对这位心仪的情郎,越看越喜欢,不由得倾心爱慕。小伙子要走了,姑娘丝毫没有放弃,借口采蚕桑、泽泻,步步追赶,紧紧尾随。姑娘一边劳动一边唱的优美画面,她的甜美的歌声,她的甜美的心情,她的美好的心灵,我们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这正是质朴民歌的魅力。诗的语言亦如诗情纯朴、自然、流畅。诗将男子比喻成如花似玉,是浪漫主义的笔触,恰是民歌本色;而且写小伙子如花美,恰写“公族”之丑恶;写小伙子如玉纯洁,恰写“公族”之肮脏,因为小伙子是“殊异乎公族”的,这才是真意所在。 《汾沮洳》一诗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字句没多少变化,而意义层层递进。“沮洳”、“一方”、“一曲”的变换,历来有两种说法,一则是如上文所说,女子因追随男子而发生劳动内容及空间时间的改变。一则是说不论这位痴情女子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活儿,她总是思念着自己的意中人,足见其一往情深。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将这位女子思慕情人的痴情之状描摹得栩栩如生。 接着作者用“美无度”、“美如英”、“美如玉”来赞美男子的仪容。“美无度”意思是美得无法度量,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美得没法形容了”,“美如英”是说男子美得像怒放的鲜花,表现男子的年轻和清新,“美如玉”,是说男子有美玉般的光彩和德行。这些赞美,或宏观或微观,或外貌或德行,全面而又夸张,形象地表现出女子深切的情怀。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无度,言不可尺寸量也。”心上人的美与好是无法形容、无法度量的。 诗的最后以“殊异乎公路”、“殊异乎公行”、“殊异乎公族”作结,这位女子的意中人,不仅长相漂亮,他在女子心目中的地位,连“公路”、“公行”、“公族”等达官贵人也比不上。此种对比,对读者有着明显的指引作用,一则给那位幸运的男子又加上几分,一则贬低了达官贵人的形象和地位,诗中虽没说他们的长相和劣迹,但是读者很容易便会联想到他们的不好,平时肯定作威作福,深失民心。 这首诗通篇没有女子所思之人的正面描写,但这位奇男子的形象,通过如此的比喻、对比、烘托,再加上读者的想象,早已经跃然于纸上,如见其人。这种艺术表现手法,被后代的文人无数次地借用模仿,如汉魏乐府古辞《陌上桑》中采桑女子对夫婿的夸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