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公众号上,以及在社交问答网站上,会有人问我这样类似的问题:
如果纯功利地看,英语学习是否有必要?
花大量时间投入英语学习的性价比高吗?
当自己的工作不需要运用英语时,到底还需不需要继续学习英语,继续的话会有意外的收获吗?学习英语除了工作和考证还有别的实际实用的用处吗。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好回答,那就是,如果你认为这个东西没有用,那就没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那就是有用的。好唯心的感觉,但是我分析一下,你看看是不是这种情况。
我们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是采取绝对静态、单一变量的思考方式。那就是,如果思考的对象牵涉到多个变量,我们往往倾向只改变一个变量,忽略变量的关联,还忽略人这个最大的变量。
我们学习一个新的技能点,除了迫不得已“要我学”之外,更多时候是给我们打开一扇可能性的窗户,让我们接触到更大的世界。就像从一组海量数据中抽取出一个新的维度,呈现给你新的信息。
所以学一门语言,或者其他的技能,就是给你开一个窗户,所谓有用或没有用的评价,就是你从这个窗户中,能收获到的东西。
也就是会有这么一个循环。当你的英语学的好,你会无意地增加自己使用这个技能的机会,从而给你大脑一种这个感觉,就是英语是很有用的,于是你会更投入地学好,于是英语对你而言是有用的;也会有这么一个循环,你的英语学的不好,你会本能的从各种需要使用这项技能的场景中退缩出来,斩断所有的可能性,渐渐地你进入了一个无英语绝缘的世界,也就是说你当然用不上,因为你不会用。然后你进一步感觉用不上,也就更没有使用的动力,也就更不去学。这是一种自我加强的恶性循环。
所以,最终是看你想要什么了。但是纠结于这个问题的人在于,他既想有期待的美好,但是又无法熬过漫漫征途的寂寞;可能感觉英语很重要,但是又触发不了自己的行动。于是花大量时间在纠结,在“思考”,在衡量与评估。
这是一种鸡贼的小心思,蔓延到网络上寻求认同。他们希望有人告诉他,或者举例子,自己用英语,到达了什么什么效果,有什么样的成功故事。
但是我现在不倾向于这么做,因为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我们不能因为为了想让大家学英语,而大说特说英语多么有作用,因为这个世界,不说一门外语也能活的好好的,你看还养活了那么多翻译。所以说什么学好英语,多一种信息渠道来源,多打开一个世界,多一个信息维度,这些都是非常具体具体的事例(instance),真心不用多说。纲举目张,思想上首先对路,战略上先要靠谱,后面才能玩的好。
我倡导的就是,当你采取一个行动的时候,最好是在你身心一致的时候,也就是在心里,你不再有那种想得到又不愿意付出,投入了又害怕失败的纠结。
这就像旅途,你只有自己出去走,才知道有什么样的体验;至于意外的收获,我又不知道你的G点在哪,又怎么能判定什么是你意外的收获呢。
不去尝试一下,怎么感知世界的美好。
试完了有啥新感受,欢迎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