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锐解纷,和光同尘》(1/4)〖顾瑞荣〗
(一)道是天空,不是云彩
上午我们讲了老子的一个核心教导,“致虚极守静笃”。可以说这是老子最本质的教导,给出了最直接的教导。
《道德经》他不是一个玄虚的学问,他是人生的一种境界的指引。他不是一种文化上的一种展开,而是生命本身的最本质的呈现。但是作为我们后人,由于我们用的是头脑,我们无法避免用头脑来看待老子道德经。所以他成了一种文化,成了一种学问,甚至成了一种文学,或者是哲学。当然一般把老子当作哲学,然后把庄子当作文学的也非常非常的多。这都是后人因为他自己的头脑的局限,所以把圣人的教导归类在他自己所划分的那些世间的学问体系之中。
老子并非是想要让他自己的这些东西占据我们的头脑,成为我们的头脑中间的东西。他甚至在他临走的时候不愿意留下什么给我们。但是由于因缘的关系,他留下了《道德经》。由于尹喜的请求,他留下了这么简练的一个文本。而这个文本的开头,老子明确地再一次地警醒。接下来他写出来的这些东西,不是他要传达的那个东西,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许许多多的人在解释《道德经》的时候,把这第一句给忘了,或者说不明白老子他讲这句话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其实讲得是:我接下来讲得都不算数,都只是文字语言,都只是在头脑中间,那你的头脑能够理解的那些文字语言,他不是我要讲的那个东西。月亮并不等于手指,最多我讲的这些东西是手指,而不是月亮。这个深刻,深刻就在第一句就显示出来了,他把他的东西否定了。所以他并非意味着老子要把这些东西装入你的头脑,而是要让你知道你即使头脑里面有这些东西,理解这些东西,但还不是我要讲的这个。透彻吧?非常非常透彻。这就像他要隐居,他要西出阳关的时候一样,他没有想要留下什么东西,他只是因缘所致而留下了《道德经》。
为什么文字语言它不是他要传达的?因为文字、语言只是头脑与头脑相应的东西,只是头脑的一个内容物,道不在那里。道恰恰是要透过文字、语言、图画、概念这些指示。道恰恰是天空,而不是其中的云彩。我们看得见云彩,这些由老子写出来的,极其凝练的句子。它就像五彩的云朵,在天空中漂浮,它是一道美景。但是我们有可能忘掉了那整个的天空背景,整个浩瀚的天空才是我们的本心。那些漂浮的只是风景。
这个“常道”是什么?常道是我们用于意识东西的那个意识本身,那个觉察、觉知本身,那个认识道的那个认识本身。当然这个意识,这个认识,这个觉知,它没有到达纯净的时候,道不显现。我们只是看到的是事物,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事物的形式,它并非事物的本质。看到的是我们人生的整个的变化,而不知道生命本身。所以我们参问,我们禅修,我们是要开悟,要回到,要认出那个意识本身。回到这个根本上,要向这个根本去拓展、去深入。如果向外追逐,道了不可得。如果在语言中间找道,道了不可得。如果在《道德经》里面找道,道了不可得。尽管我们熟读《道德经》,你想要用思考来找道,也了不可得。它没有办法蜕变你整个人。所以老子说,要“致虚极守静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