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2/5)《顾瑞荣》

《明》(2/5)《顾瑞荣》

2019-01-07    04'45''

主播: 冯河

411 6

介绍:
《明》(2/5)〖顾瑞荣〗 (二)自知者明 文化是要来干嘛的?如果这个文化能滋养我们的生命,那就对了。如果这个文化它只是装进我们头脑中间变成知识,那就小用了它。当然我们现在的大背景,大家都在讲国学,讲文化,讲知识,讲理论。整体的意识,讲修行的相对还是小,还是少。但是你要真正理解老子,真正从老子那儿得益的实际上需要深入到修行,需要净化自己的意识去跟它相应,才会真正得到受用,才会滋润生命,升华生命。所以《道德经》你不能把它当做,仅仅当做一本文化的书来读,要把它当做生命之书来读,要把它当做是一盏明灯来使用。它就是讲明,它就是要照亮我们的。 昨天已经提到《道德经》里面的句子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什么是明?“明智”  两个字在中国人评价一个人,“明智”是非常非常高的赞誉。哪里来的?《道德经》里来的。但是我们不知道“明智”的含义,《道德经》一看才知道,噢。“明智”是说,这个人对自己非常了解,然后也了解别人。如果一个人很了解别人,但是不了解自己,那个了解别人也只是皮相,他称不上“明智”。因为真正知道别人的那个基础是“自知”,而不是翻过来。你想把这个世界研究个遍,把别人都看透了,然后再来看透自己,不行,看不透的。你一直在向外,而且是没完没了,那是不归之路。 所以那个重点,那个中心在“自知”,而不是在“知人”。你要“知人”到“自知”,不可能,你一定要从“自知”,然后自然就会“知人”  ,因为人同此心啊,你要了解别人其实很容易,你自己心路历程走过了,别人跟你一样的。你自己有贪心,看到自己的贪心,你就理解了这世界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贪心人。你自己的贪心的状况,你看看自己的什么表情,你就马上就看到别人的表情就知道他里面启动的就是贪心,对吧?对自己的每一分的了解,就能够同时了解了他人。翻过来是茫然的。 “自知者明”,就是讲“明”啊。那这个“明”从“自知”的角度是这样子,叫“明”。这个“明”就是把自己照亮了,就是在这个照亮下面一览无遗,没有看不见,没有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