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马老译文】上等的善人像水一样。水有利于万物却与世无争。处在大家都不愿意去的地方,所以与大道的特性相近,停居喜爱卑下之地,心灵喜欢渊深沉静。与人交往能够仁爱,说话能够讲信用,正物能够安治,做事能够贤。行动能够适时。正是因为与世无争,所以就没有人怨恨。
【憨山大师译文】
此言不争之德,无往而不善也。上,最上。谓谦虚不争之德最为上善,譬如水也,故曰上善若水。水之善,妙在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谓随方就圆,无可不可,唯处于下。然世人皆好高而恶下。唯圣人处之。故曰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几,近也。由圣人处谦下不争之德,故无往而不善。居则止于至善,故曰善地。心则渊静深默,无往而不定,故曰善渊。与,犹相与。谓与物相与,无往而非仁爱之心,故曰与善仁。言无不诚,故曰善信。为政不争,则行其所无事,故曰善治。为事不争,则事无不理,故曰善能。不争,则用舍随时,迫不得已而后动,故曰善时。不争之德如此,则无人怨,无鬼责。故曰夫惟不争,故无尤矣。
【续貂之语】“上善若水”这是我们在朋友的墙壁上见得比较多的题字吧,最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样。“善利万物”指的是水给万物带来好处,这里的万物的包含范围非常大。我们中国的城市绝大多数是依水而建,是千百年来人们居住的习惯养成,可见水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是何等的重要。我们经常讲人们生活必需品有“阳光、空气和水”,我们的身体里80%的成分是水,我们吃的食物,大部分成分是水。地球能够长养万物,80%的成分同样是水。水喜欢低下的地方,圣人由此为世人提出借鉴,“处众人之所恶”,人喜欢高处的感受,喜欢站在高处指点一切,喜欢高人一筹的快乐。得道的人懂得,谦下才是通往高处的必经之路。谦下不争才是大智慧,最高上的善!做到这些也只是“几于道”,懂得还远远不够,道在心中,能够把谦下,利生的本质融到生命中,融入到心灵中,这才是悟道的开始吧!水有七善,水处低下的位置,具有利养万物的本性,有求必与的洒脱,曲折向东的执着,治理万物的条理,冬天收敛,春夏奔放的择时而动。我们东方智慧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观察万物,心灵和万物达到一种灵动和默契,圆融性的感悟和西方的逻辑思维有本质的不同。每个人大道在心,感悟不同,同样的事物,观察角度不同,观察者不同,就是同一观察者,不同的心境,得出的感悟也会不同。“不争”的妙处在于得道的人会尊重不同,在不同中体悟那个本体的一致,在不同中体味融合的玄妙,这样基本上就远离过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