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然晨读13-《道德经》12

泰然晨读13-《道德经》12

2016-06-12    06'38''

主播: 泰然国学社

98 8

介绍:
我们“泰然晨读”的宗旨是“传承经典、领悟大道、比肩圣贤”!本次《道德经》的导读有两位大德做导师,一位是当今易学泰斗马恒君教授,也是本人的授业恩师,马老师的《周易正宗》被学界评为易经学习的教科书;另一位大德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大师,曹溪中兴祖师。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一位是文化的巨擘,一位是禅宗大德,跨越时空,交相辉映,一场文化的盛宴,您准备好了吗?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马老译文】沉溺在五颜六色的缭乱之中,会令人眼盲;沉溺在五音六律的嘈杂之中,会令人耳聋;沉溺在五味的珍馐美味之中,会令人失去胃口;沉溺在田猎驰逐的爱好之中,会令人心发狂;沉溺在难得之货的欲望之中,会妨碍人的行为。因此圣人重视满足肚子的需要,不注重眼睛的欲望,所以要去掉那些有害的欲望,选取这些无害的需求。 【马老谈“欲望”】以上五种欲望都会给生命造成损害,老子极言它的严重后果,就是要让人们懂得戒除欲望的必要性,正确养生。但欲望与人的生理正常需求不同。人要吃饱肚子这是生理上的正常需求,这不能戒除。 【憨山大师译文】此言物欲之害,教人离欲之行也。意谓人心本自虚明,而外之声色饮食货利,亦本无可欲。人以为可欲而贪爱之。故眼则流逸奔色,而失其正见,故盲。耳则流逸奔声,而失其真闻,故聋。舌则流逸奔味,而失其真味,故爽。心则流逸奔境,而失其正定,故发狂。行则逐于货利,而失其正操,故有妨。所谓利令智昏,是皆以物欲丧心,贪得而无厌者也。圣人知物欲之为害。虽居五欲之中,而修离欲之行,知量知足。如偃鼠饮河,不过实腹而已。不多贪求以纵耳目之观也。谚语有之,罗绮千箱,不过一暖,食前方丈,不过一饱,其余皆为荣观而已。故云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去贪欲之害,而修离欲之行,故去彼取此。 【笔者续貂】本章揭示了我们接受信息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现代人说的心理学基础。“色与目”,“音与耳”,“味与口”,“田猎与心”,佛家唯识宗谈的“六识”与“六根”的关系,《道德经》在更遥远的时代就有了描述。当我们眼睛被五花十色的外在所吸引的时候,那个能看的“眼根”就会被蒙蔽;当我们被五音六律的声音所吸引,那个能听的“耳根”就会被牵引;当我们被五味的美味佳肴所俘虏的时候,那个能识别美味的“味根”就会被麻木;纵马扬鞭,驰骋田野,会使我们的心态发狂,沉醉于外在的刺激中,不能自拔;珍贵的外在物品随身,每时每刻要牵绊于外物,行为会有所妨碍。真正开悟的人,知道外在事物会牵引欲望,所以会用自己的清净心来对治奔腾的欲望,正如《清静经》所云“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去掉贪欲,保留心灵的清净,只有一颗清净心才会和大道贴近,“道心起,则凡心灭”,言行如常,自然不被外物干扰,看透现象,抓住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