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然晨读15-《道德经》14

泰然晨读15-《道德经》14

2016-06-12    05'45''

主播: 泰然国学社

44 2

介绍:
我们“泰然晨读”的宗旨是“传承经典、领悟大道、比肩圣贤”!本次《道德经》的导读有两位大德做导师,一位是当今易学泰斗马恒君教授,也是本人的授业恩师,马老师的《周易正宗》被学界评为易经学习的教科书;另一位大德是憨山德清大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曹溪中兴祖师。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一位是文化的巨擘,一位是禅宗大德,跨越时空,交相辉映,一场文化的盛宴,您准备好了吗?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马老译文】用眼睛去看看不出来,都是一个样子,叫做夷,用耳朵去听听不见,模模糊糊,叫做希,用手去摸摸不着,细细微微,叫做微,这三种方法都无法认知,问不清说不明,只能混为同一个整体。这个混沌的整体,从上边看它也不明,从下边看它也不暗,无头无尾,延绵不绝,无法名状,还是归纳为超物质的存在,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雾的影像,恍恍惚惚,从前面去看看不到它的首,从后面去看看不到它的尾。掌握住万物产生前的大道,运用现在万物产生后的实有,用以认知宇宙的本源,这叫做大道的纲纪。 【憨山大师译文】此言大道体虚,超乎声色名相思议之表,圣人执此以御世也。夷,无色也。故视之不可见。希,无声也。故听之不可闻。微,无相也。故搏之不可得。搏,取之也。此三者,虽有此名,其实不可致诘。致诘,犹言思议。由其道体混融而不可分,故为一。其上日月不足以增其明,故不皦。皦,明也,其下幽暗不能以昏其礼,故不昧。绳绳,犹绵绵不绝之意。谓道体虽绵绵不绝,其实不可名言。毕竟至虚,虽生而不有,故复归于无物。杳冥之内,而至精存焉,故曰无状之状。恍惚之中,而似有物焉,故曰无象之象,是谓惚恍。此正楞严所谓罔象虚无,微细精想耳。由其此体,前观无始,故迎之不见其首。后观无终,故随之不见其后。此乃古始之道也。上皆历言大道之妙,下言得道之人。然圣人所以为圣人者,盖执此妙道以御世。故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吾人有能知此古始之道者,即是道统所系也。故曰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纪,纲纪。谓统绪也。 【笔者续貂】本文马老对大道的描述是清晰而准确的,目前《道德经》的版本众多,马老师的版本的精华在于抓住道的本体而展开阐述,令人茅塞顿开之感。同时马老又是文字训诂学的大家,对每一字的翻译尽可能做到详尽,整体语言平实无华,内蕴深厚,无声之处起惊雷,对大道的领悟深刻悠远,令弟子感叹!大道玄妙,需要静心体悟,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影响着每一个人,影响着每一代人,影响着万事万物。今天的科学越是发达,越是向着古圣先贤描述的方向前进,量子力学,测不准定律,基本粒子等等新领域的出现,不仅没有推翻古圣先贤的智慧论断,相反的是古圣先贤的论断隐约之中为现代科学在指引方向。当代几位东方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都会谈到中国古圣先贤尤其《道德经》《易经》对他们的启发,难道这些是偶然的吗?我们传统的文化,史哲不分家的,艺术和哲学是不分家的,当今时代科学日新月异,文化的方向在于融合,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文化与宗教的融合,文化与哲学的融合,文化与实践的融合。泰然国学社在融合的道路上开始了攀登,有时代的潮流浪潮,有政府的政策引导,有文化大家做文化的指引,有一批文化爱好者做支撑,有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我们的未来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