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然晨读17-《道德经》16

泰然晨读17-《道德经》16

2016-06-18    08'29''

主播: 泰然国学社

15 0

介绍:
我们“泰然晨读”的宗旨是“传承经典、领悟大道、比肩圣贤”!本次《道德经》的导读有两位大德做导师,一位是当今易学泰斗马恒君教授,也是本人的授业恩师,马老师的《周易正宗》被学界评为易经学习的教科书;另一位大德是憨山德清大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曹溪中兴祖师。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一位是文化的巨擘,一位是禅宗大德,跨越时空,交相辉映,一场文化的盛宴,您准备好了吗? 《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马老译文】达到极静的空虚,坚守寂静。万物一起蓬蓬勃勃的生长,我从中观察它们反本归源的运动。万物繁多纷杂,各自又返归到本源里去。返归到本源叫做静,静下来叫做回到了性命,回到性命叫做守常,知道守常叫做明。不知道守常,就会盲动盲动就会招致凶祸,知道常守才能包容,能包容才能公道,公道才合王道,王道才是天道。天道才是大道,大道才能永恒,终身不会出现困阻。 憨山大师 【憨山译文】此承上章要人作静定功夫,此示功夫之方法也。致虚极守静笃者。致,谓推致推穷之意。虚,谓外物本来不有。静,谓心体本来不动。世人不知外物本来不有,而妄以为实。故逐物牵心,其心扰扰妄动,火驰而不返。见利亡形,见得亡真,故竞进而不休,所以不能保此道也。今学道工夫,先要推穷目前万物,本来不有。则一切声色货利,当体全是虚假不实之事。如此推穷,纵有亦无。一切既是虚假,则全不见有可欲之相。既不见可欲,则心自然不乱。而永绝贪求,心闲无事。如此守静,可谓笃矣。故致虚要极,守静要笃也。老子既勉人如此做工夫,恐人不信。乃自出己意曰,我之工夫亦无他术,唯只是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如此而已。并作,犹言并列于前也。然目前万物本来不有,盖从无以生有。虽千态万状,并列于前,我只观得当体全无。故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复,谓心不妄动也。向下又自解之曰,夫物芸芸,各归其根。意谓目前万物虽是暂有,毕竟归无,故云各归其根。 根,谓根本元无也。物既本无,则心亦不有。是则物我两忘,寂然不动。故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命,乃当人之自性,赖而有生者。然人虽有形,而形本无形。能见无形,则不独忘世,抑且忘身。身世两忘,则自复矣。故云静曰复命。性,乃真常之道也。故云复命曰常。人能返观内照,知此真常妙性,才谓之明。故云知常曰明。由人不知此性,故逐物妄生,贪欲无厌。以取戕生伤性亡身败家之祸。故曰不知常,妄作凶。人若知此真常之道,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此心自然包含天地万物。故曰知常容。人心苟能广大如此,则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其心廓然大公,则全不见有我之私。故曰容乃公。此真常大道,人若得之于内,则为圣。施之于外,则为王。故曰公乃王。王乃法天行事,合乎天心。故曰王乃天。天法道,合乎自然。故曰天乃道。与天地参。故曰道乃久。人得此道,则身虽死而道常存。故曰没身不殆。殆,尽也。且此真常之道,备在于我。而人不知,返乃亡身殉物,嗜欲而不返,岂不谬哉。 【笔者续貂】“致虚极,守静笃”,六个字为人入道功夫也。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老子为大家指出了修道的六个步骤,笔者简单总结为“凝神”“抟气”“内观”,此为修道的基础功夫,用一个词语概括就是“守静”;后面“爱民治国;天门开阖;明白四达”,描述的是得道的三个步骤,详细的可以参照“第十章”的解释。当排除了杂念,身心守静,静到极点,自然阴极阳升,一阳来复。 有过守静的功夫的朋友会理解,所谓“活子时”来到,这个时候该怎么做呢?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在这里用了一个“观”字,静静的观,不去随着一阳的力量去遐想,更不要去折腾自己,白白浪费一阳的恩赐。绝大多数的修道人,到了这一关口就难以守了。当生命的原阳被激发,身体里自而会有然会有反应,杂念纷飞,身体内部反应同样强烈,所谓“夫物芸芸”,描述的就是此刻的情形。修炼的朋友会有体会,这个时候容易出现两种状况,一个是打盹,一个是杂念多。这都是正常的反应,打盹的朋友是内在亏损较为严重,打完盹继续精进即可,头脑清楚更容易入道。 “杂念多”的朋友,这个时候可以警醒,平时的杂念亦不少,只是忙碌,无暇观照,此刻是极佳的观照时刻,勤勤观照,杂念会渐渐平息。真相是每一个念头都是一个召唤,内心的召唤,我们需要倾听内心的声音,听到了,自然会平息。 我们该回到主题,我们如何做呢?“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修道人知道这只是一阳来复而已,不必被她干扰到,这是正常的反应,继续守静罢了。这个时候的功夫和前面所描述的基础功夫还有不同,一阳来复以后,修道人需要做的只是守静如常,精进不休,生命的元阳会自己展开工作,“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特别强调了无为的重要性,元阳之气会按照生命的节奏增益元气,补养身体,和我们大脑里的概念是不同的,后天的分别意识只是在干扰而已。大家可以尝试观想,你身体的血液如何进入心脏,如何被心脏推到全身,如何把氧气带到全身,如何把负能量的通过化学反应带回心脏处理,完成一个循环。你能想象到吗?如果你觉得能,那是需要去神经科去查一查的。一炁流行的道理亦然,把自然的事情交还自然而已。我们能做到的是致虚守静,观照自己的心念不要被一阳来复带走,“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强调了先天的原阳和后天的意识要剥离,最好不要去想象,不要控制,不要焦虑,一切如常,主要是想也没用的。后面“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描述的就很严重了,致虚守静,自然一阳来复,关键在于一阳来复以后继续精进,不要试图影响元气的运行,也不要被元气激发自己的冲动,做一些违道的事情。大道就是这样运行的,这就是“常”,就是规律,违背这些就是“妄作”,结果很严重,《道德经》力最严重的一个字,老子他老人家用在了这里,“凶”!知道大道和人为的关系了,明白自己去做一些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不能控制的事情不再强加控制,心量就会放大,对人对事的态度会有变化,人和物自然会亲近一个得道的人。所谓内圣外王,描述的也就是这种情形吧。我们这里描述了一点修道的体会,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人人偕同此心,事事偕同此理,其余各位看官可以类推,不再赘述! 各位朋友,关注泰然国学,参与泰然晨读,温习国学经典,与圣贤同行,岂不快哉!我们今天的内容到此,期待明天的精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