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然晨读18-《道德经》17

泰然晨读18-《道德经》17

2016-06-18    05'42''

主播: 泰然国学社

16 0

介绍:
我们“泰然晨读”的宗旨是“传承经典、领悟大道、比肩圣贤”!本次《道德经》的导读有两位大德做导师,一位是当今易学泰斗马恒君教授,也是本人的授业恩师,马老师的《周易正宗》被学界评为易经学习的教科书;另一位大德是憨山德清大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曹溪中兴祖师。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一位是文化的巨擘,一位是禅宗大德,跨越时空,交相辉映,一场文化的盛宴,您准备好了吗? 《道德经》第十七章 太上,不(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马老译文】最上等的统治者,百姓只知道有那么一个人,次一等地统治者,百姓才会去热爱他,称颂他,再下一等的统治者,百姓才会害怕他,在下一等的统治者,百姓就会辱骂他。信用缺失了,才会出现不信任。慎重啊!少说为贵,大业成供了,事情办好了,百姓才会说是民众自然而然办成的。 【马老谈治国】老子把统治者分为四等,但没有列入百姓要打到的最坏统治者,显然不是不知道还有更差的,而是要比较治国之术。因为当时社会上公认的治国主张有四,一是用大道治国,二是用仁义治国,三是用法制治国,四是用智术治国。这四种治国之术人们很难区分优劣。在下一章里。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老子认为四种治国之术的优劣很清楚,四种治国之术是每况愈下。最上等的治国之术是用大道治国,大道缺失了才用仁义治国,总还算比较好的治国之术;仁义缺失了才用法制治国,这是比较差的治国方法;法制也缺失了才用智术治国,这是最差的治国方法。当然老子倡导的是大道治国! 【憨山译文】此言上古无知无识,故不言而信。其次有知有识,故欺伪日生。老子因见世道日衰,想复太古之治也。大上下知有之者,谓上古洪荒之世,其民浑然无伪,与道为一,全不知有。既而混沌日凿,与道为二,故知有之。是时虽知有,犹未离道,故知而不亲。其世再下,民去道渐疏,始有亲之之意。是时虽知道之可亲,但亲于道,而人欲未流,尚无是非毁誉之事。其世再下,而人欲横流,盗贼之行日生。故有桀跖之非毁,尧舜之是誉。是时虽誉,犹且自信而不畏。其世再下,而人欲固蔽,去道益远,而人皆畏道之难亲。 老子言及至此,乃叹之曰,此无他,盖由在上者自信此道不足,故在下者不信之耳。然民既已不信矣,而在上者,就当身体力行无为之道,以启民信。清净自正,杜民盗贼之心,可也。不能如此,见民奸盗日作,犹且多彰法令,禁民为非。而责之以道德仁义为重,愈责愈不信矣,岂不谬哉。故曰犹兮其贵言。贵,重也。此上乃历言世道愈流愈下。此下乃想复太古无为之治。曰,斯皆有为之害也。安得太古无为之治,不言而信,无为而成。使其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人人功成事遂,而皆曰我自然耶。盖老氏之学,以内圣外王为主。故其言多责为君人者,不能清静自正,启民盗贼之心。苟能体而行之,真可复太古之治。 【笔者续貂】本章揭示了对于大道的认识,可以分成四类,最高明的大道,比如宇宙运行之道,老百姓不知道它的存在(也可以理解为最普通的老百姓才知道有它的存在);次一级的道,比如人生的大道理,老百姓情切的接近它,赞誉它;在低一级的道,比如法律戒律,老百姓内心是畏惧的;对于大道而言,由于受众的局限,一定有人信服并且遵守,同时有人根本不相信它的存在,那怎么办呢?遵从大道的君子圣人明白道的宝贵,按照事情的规律办理,自然事半功倍,在寻常百姓看来,人家有了成就是理所应当的,根本不了解他内在所遵循的原则啊!我们这一段的收获在于,一件事物在不同人眼里,看到的景色是不同的。对于大道而言,同样如此,悟道君子会遵从道的指引,对于那些指手画脚,不得根本的人们,随他去吧,结果是最好的答案!“人生路多艰难,顺道而行最简单;任凭他人多指点,功成之后一笑间!” 各位朋友,关注泰然国学,参与泰然晨读,温习国学经典,与圣贤同行,岂不快哉!我们今天的内容到此,期待明天的精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