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然晨读19-《道德经》18

泰然晨读19-《道德经》18

2016-06-18    06'02''

主播: 泰然国学社

114 3

介绍:
我们“泰然晨读”的宗旨是“传承经典、领悟大道、比肩圣贤”!本次《道德经》的导读有两位大德做导师,一位是当今易学泰斗马恒君教授,也是本人的授业恩师,马老师的《周易正宗》被学界评为易经学习的教科书;另一位大德是憨山德清大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曹溪中兴祖师。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一位是文化的巨擘,一位是禅宗大德,跨越时空,交相辉映,一场文化的盛宴,您准备好了吗? 《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慧智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马老译文】大道丢失了,才出现了仁义。智慧出现了,才出现了大的伪诈。六亲不和了,才出现了孝子慈父。国家混乱了,才出现了忠臣义士。 【马老论道】这一章是对上一章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老子是从对立双方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上做出的论证。老子认为,大道是浑然一体的,是对立双方的统一,不能分散,分散为一方,必然出现另一方,这是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的规律。 “大道废,有仁义”,“废”是废弃,也就是丢失。“仁义”是当时被多数人拥护的治国之道。大家认为尧舜禹是圣人明君,治理的最好,推行的就是仁义治国,主张后世君王应当效法仁义之道。“仁”就是仁爱,“义”就是合宜,就是合情合理。老子认为,讲仁义必然出现不仁义。在大道里无所谓仁义不仁义,所以才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只有当人们丢失了大道以后,这才出现了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智慧”指的是智术,也是指治国之术。“大伪”就是大的伪诈。此句是针对春秋时期一些人主张的以智治国说的,意思是说,用仁义治国不行,用智术治国行不行呢?这也行不通,出现了用智慧治国,更大的伪诈就产生了。庄子主张“大智不智”,认为大智也潜藏在大道里,随道运行,你要是把它从大道里割裂出来,作为一种治国方略,那就成了小智,小智必然产生大伪。实际上是不明大道的愚蠢做法。庄子还举了个例子说,鸟儿还懂得高飞远遁,老鼠还懂得把洞打在社稷坛下,人还比不了鸟鼠吗?你想用智术算计百姓,百姓就会用智术对付你,结果就是越来越伪诈。常识就是如此,人们常说:“你对我不仁,我就对你不义”,“你想算计我,我也算计你”,大伪就是这么产生的。 “国家昏乱,有忠臣”,此句讲的就是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不正常了,才会出现忠臣。也就是说,无论治家还是治国,理顺正常关系才是正道,要理顺关系只有用大道治国。 【笔者续貂】本章和上一章结合阅读理解为好,最高明的道理,老百姓是不知不觉的,次一等的道理百姓会接近它,赞誉它。在本章开宗明义,石破天惊的提出,“大道废,有仁义”的结论,对于2000年来已经习惯于儒家思想的人们来说,内心的震惊和不舒服是可以感受到的。我们可能还有疑问,问什么这么说呢?有不妥吗?我们可以回到2000年前的时空,那个时候人们接受的第一观念是“道”,所谓“仁义”,只是道的产物而已。如果在这样换时空思考一下,感受会有不同,请各位看官自己体验一下。“道”不是指的思维层面的东西,是先天地而生的,是独立于人们认识之外而存在的;仁义是思维层面的产物,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更好生存发展的生活智慧。孰先孰后,大家自明。用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来看,生活的本质是人性,人性中有光明的部分,自然有黑暗的部分,管理的基础是人性,而绝非是规则。深谙此道的管理者,是以人性为基础,设计良好的制度,惩恶扬善,激发潜能,共同创造理想的未来。西方学者的管理思维,是有人性做假设的,逻辑的基础是假设。作为大开国门,初涉经济领域的我们自然心生崇敬。事实上,我们的先哲们在2000年前已经为大家描绘了,管理的基础是人性,“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同时大道和仁义,智慧和虚伪,家庭的和睦和不和,国家形势和栋梁之间的关系,都是对立统一的。各位看官,读《道德经》需要冷静,理性,平和的心境,如沐春风,闭着眼睛,用你全身的细胞和春风融合。这个时候念头的每一份挣扎,自然可以洞察,每一份挣扎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呢?里面有没有抗争?有没有自我?有没有想要证明的东西在呢?这份抗争一起,心境自然会改变,大道的平静描述在每个人心里起波澜,是说者的问题,还是受众的问题呢?一笑了之!